首页 百科知识 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时间:2023-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属于扬子台地西缘、西北缘。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北部,是扬子地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也是扬子台地上最大的一级构造单元。印支时期四川盆地已具盆地雏形,后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现今构造地貌。图2-1 四川盆地区域地质简图扬子地块进一步分为:1.龙门山前陆盆地:受三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双重控制,中三叠纪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喜山期大规模逆冲,形成逆掩冲断带。
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_龙门山-米仓山褶

第一节 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属于扬子台地西缘、西北缘(如图2-1所示)。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北部,是扬子地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也是扬子台地上最大的一级构造单元。印支时期四川盆地已具盆地雏形,后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现今构造地貌。四川盆地具有明显的菱形边框,西北和东南两条边界稍长,呈北东向延伸,相互平行、整齐;东北和西南边界略有弯曲,大体呈北西向,向东西方向偏转。四条边界遥相对应,盆地轮廓清晰。盆地靠西北是龙门山构造带,向外过渡到松潘-甘孜地槽构造系;东北一侧大巴山台缘断褶带,向外过渡到秦岭褶皱系;东南和西南一侧是滇黔川鄂台褶带(马力等进一步分为雪峰山构造带)。

img4

图2-1 四川盆地区域地质简图

扬子地块进一步分为(马力,2004):

1.龙门山前陆盆地:受三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双重控制,中三叠纪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喜山期大规模逆冲,形成逆掩冲断带。

2.大巴山前陆盆地,晚三叠纪大巴山核部由北向南推覆,下中侏罗统明显覆盖在构造冲断带上,中燕山运动强烈,喜山期全面褶皱。

3.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形成构造冲断,喜山期全面冲断变形。

4.雪峰山类前陆盆地:中燕山运动形成侏罗山式构造,喜山期构造加强。雪峰山类前陆盆地即川东高陡构造带。

5.川中隆起:龙门山、大巴山、雪峰山三个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隆起。

6.滇黔隆褶带和黔南坳褶带。

基地对后期沉积盆地的发展、隆起与坳陷的配置,以及盖层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强度都有明显的影响。扬子地块周缘分布有晚太古-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沉积盖层之下普遍存在中深变质岩和浅变质岩;扬子陆核形成时间较塔里木、华北晚,中深变质基底规模小而分散(马力,2004)。多旋回克拉通化后,基底具双层结构,稳定性差;结晶基底之上覆盖了厚度较大、分布较广、经强烈褶皱的中元古界低绿片岩相冷家溪群及相当层位的复理石砂板岩系,经四堡、武陵等多期运动后,扬子基底形成(刘宝珺,1994)。基底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有岩体侵入,结晶基底形成的陆核小,褶皱基底分布广、厚度大,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如图2-2所示)。四川盆地中部属硬性基底,是相对的隆起带,地史上稳定性较强,沉积盖层厚度相对较薄,基岩埋藏深度一般为3~8公里;盆地的西北和东南两侧属柔性基底,是坳陷带,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基岩埋藏深度达8~11公里。除川中地区外,其他部位塑性较强,在外力作用下较易变形,因此造山带构造运动通常具有较明显的远端效应。

img5

图2-2 扬子地台(板块)基地分布图(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