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工作中对下属下命令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说到下命令,是要讲究语言艺术的,若你下的命令过于强硬的话,执行的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对于他人命令的语气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导致执行起来大打折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模糊暗示要比明确命令更有效,因为模糊暗示所调动的是被暗示者自身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在所有模糊暗示法中,那种自言自语的暗示法是最为巧妙而且有效的。
庄志是某企业的负责人,最近他发现自己对员工下达的指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员工私下里抱怨过他“官架子太大,说话太冲”等,这让他意识到自己说话的方式不对,于是,他决定改变说话方式。
有一次,他在路过员工的办公室时,发现办公室的空调开得很低,但却半开着窗子。对此他十分生气,但他忍住了。这事若搁到以前,他肯定会用严厉的语气命令道:“公司早就有规定,冷气过大就罚款,要是再开窗子,会加倍罚款的。”
但是这次,他忍了下去,进入办公室后,一边搓着双手一边自言自语道:“怎么这么冷啊?这样时间长了对大家的身体可不好。如果把窗户关上,空调完全可以开小一点的。”他的话刚说完,坐在他旁边的一位下属就自动去把冷气调小了,另一位下属则关好了窗子。
此次事件后,庄志尝到了模糊暗示的“甜头”,在工作中,他把和下属的大多数谈话都改成了这种方式。如果遇到下属迟到的人多的时候,他会边走边自言自语:“大家怎么不早点来呢?可能是路上又堵车了吧?我每次都会提前十分钟出门,所以很少迟到的。”有时看到有下属在办公室聊天以致工作效率不高,他会喃喃自语道:“早点完成工作可以早点回家。”
就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下属对他这种自言自语都能心领神会,从而避免了因为命令太强硬而引起的冲突和让人尴尬的场面。
命令是上级通过直接对下属发出指令的方式来完成工作部署和安排,按理说具有强制性,没有商量的余地。但是,如果领导下“命令”的方式过于直截了当,有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特别是在领导与下属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时,经常会碰到意见相左的情况,这时候再“命令”下属去执行,可能就会适得其反,领导不但不能树立“民主、兼听”的形象,反而会在下属心中打上“专横”的烙印,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破坏双方的默契。所以,有些命令不如模糊地加以暗示。
通过震慑力来领导组织是领导最常用的手段,但有时会因为“刚性”过强而令权杖折断。因此建议领导刚柔并用。例如,柔和地对待下属的“反叛”,采取和平恳谈的方式。下属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时可能会因为误会向领导发牢骚,或者对领导产生各种想法,这时领导不能简单粗暴地认定下属侵犯了自己的权威,“不管有理无理,先打50大板”,这是要不得的。因此,对于不执行命令的下属,领导必须弄清缘由,以教育为前提,和平解决问题,沟通永远是第一位的。
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模糊暗示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胡佛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有一位记者想探询胡佛的政见。但是想尽了办法,胡佛都一言不发。当时,这位记者和胡佛同坐在一节车厢里,尽管记者做了种种努力,仍然不能让胡佛说出一个“字”来。
就在这时,火车窗外出现了一片新开垦的土地。这位记者见状灵机一动,故意自言自语地说:“想不到这里还是用锄头开垦土地呢!”
“胡说!”坐在一旁沉默许久的胡佛突然开腔了,他反驳记者说:“这里早就用现代化的方法代替那种乱垦乱伐了!”
接着,在记者惊喜的注视下,胡佛滔滔不绝地谈起关于农业垦殖的问题来,他对这个问题的深度认知以及解决方法,让一旁的记者可谓长了见识。就这样,一句模糊的暗示,让这位记者满载而归。很快,《胡佛谈美国农业垦殖问题》的消息就见报了。
这就是模糊暗示的效果,这位记者用了一个自言自语的小策略,使得像胡佛这样的职业政客也不自觉地上了当。由此可见,如果领导能够巧妙地使用模糊暗示法来“命令”下属,的确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不过,领导者在运用模糊暗示时,也要把握好分寸。因为领导要给下属明确的指示和命令,让他们在发挥自己的才干中逐渐成长。所以,一定要善于指导下属正确接受命令。领导下命令时的语言要做到简炼、准确,不需要形容和描绘;使用专业术语时概念要清楚,尽可能排除误解;要有可操作性;保证传达渠道畅通无误。比如,在说同一件事情时,自言自语不宜太多,否则就有啰唆之嫌;也不能对所有的事情都采用这种方法,在需要某个下属承担某件事情的责任时,就一定要明说,要让该下属明白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总之,模糊暗示要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