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导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常做的就是向下属分配工作、传达命令等。要想让下属愉快地接受你传达的信息,领导在与下属说话时多建议少命令是个好方法。同样一句话,如果你用建议的口吻说出来,效果就会不一样。
严峰是一家私营工厂的经理。有一次,在临近春节时,他接到了一个大订单。但他知道,凭自己工厂的实力很难赶上出货期,加上又到了年根底下,工人也不可能会放弃与亲人团圆过节而在厂里加班的。
可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够接到这么大的订单,如果能完成的话,无疑能够改善厂子的经营状况,同时还能提高工人的待遇。左思右想后,他就不想放弃了。为了把事情做好,他并没有因为工期紧而催促工人加速工作来完成订单,只是召集工人开了一个小会,向他们解释了这个大订单对工厂和大家的好处,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在节前准时赶出这个订单上要的活,对你们和工厂都是非常重要的。”
严峰的话鼓舞了工人的士气,大家都表示愿意尽全力来配合。于是严峰趁机问了工人们几个问题,他用建议的口吻问:
“麻烦大家帮忙想想,看看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完成这张订单?”
“咱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分配,使订单顺利完成?”
……
在他真诚的建议下,工人们纷纷出谋划策,讲了许多意见和方法,并一致保证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张订单。
从严峰的故事中我们会发现,领导在和下属说话时,要多建议少命令,这样更有利于说服下属。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严峰拿到订单后,直接下命令:“这几天谁也别正常休息,都加班赶这批活儿!”那么,一定会有绝大部分工人反感他的命令而抵制,这样的话,要想让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订单是不可能的。由于严峰在和工人们说话时灵活地运用了一些策略,使工人们主动地接受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订单的任务。
有些领导因为不懂得与下属说话的艺术,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你把任务按照常规程序用命令的语气交给下属后,下属完成的结果却不能让你满意,甚至与你的期望差得太远。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你在和下属说话时,所使用的语气过于生硬,也就是说不是用建议或商量的语气,而是用命令或是强迫的语气,让下属把对你的不满发泄到了工作上。
领导者要明白,你的行动是靠你的大脑直接指挥,也就是说你的大脑怎么想的,你才能怎么做。可是你的大脑不能直接指挥下属的行为,下属的行为是靠他自己的大脑来指挥的,你要想让下属按照你所想的去落实,就必须把你的想法复制到下属的大脑里,然后通过下属的大脑按照你所想的来指挥他们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命令的实质。所以,领导的命令是否能得到贯彻执行,与下属对领导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简单地说,下属对命令的理解程度高,执行起来就越顺利。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女士在为欧文·杨写传记的时候,曾经访问了跟杨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3年的一个人。这个人回忆道,在自己和杨先生共同工作的时间内,自己从未听见过欧文·杨向任何人直接下过一次命令。杨总是建议,而不是命令。例如,欧文·杨从来不说“某某,你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或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即使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也经常会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在检查助手所写的信时,他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以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如果每个领导在和下属说话时,都使用故事中杨先生这种方法,那么就更容易让下属接受任务或是改正错误了。这是因为这种方法既维护了下属的自尊,又让下属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惜的是,有的领导在工作中对待下属的态度却很粗鲁,因此,即使他们所纠正的是下属显而易见的错误,也会引起下属的反感。
作为一名领导,一定要明白,要想有效地调动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在能够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估与自信心的气氛中工作,就不妨用建议的口吻下命令。多数人不喜欢被呼来唤去。用命令的口吻来指挥别人做事,效果不如采取商量的口气。比如:“你可以考虑这样做吗?”“你认为这么做行吗?”这样的建议性指令方式,会让下属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并对任务有足够认真的态度。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对问题不冷静的处理方式会损伤下属的自尊,伤害他们的情感。请记住,平和宽容地待人,给员工面子,为他们树立良好形象,他们会在工作中更用心地支持你。用建议的口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和下属说话,可以有效激励下属,让下属感到有信心。
总之,成功的领导者总是会让这样一个概念深入人心:单位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责任感的形成会为自信心的树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下属更明确自己在单位中所处的位置,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与业绩,同时也为领导的事业成功提供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