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四川盆地构造层序特征
上述三节依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对扬子地台(主要是四川盆地部分)的岩相古地理、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构造演化和岩相古地理演化的相互关系做了简单概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依据的是重力、磁力资料,在川中地区的古隆起带上有部分深的钻井,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上有大量露头。这些成果对四川盆地地质特征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的勘探资料证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但由于技术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前的地震资料品质差、数量少,因此前期的成果地震资料的应用较少,未能描述盆地内部的沉积相详细分布特征,地层接触关系、构造演化也没有直观的描述。
进入2000年以来,由于石油勘探的深入,在四川盆地内部、盆地周缘的造山带边缘(主要是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雪峰山边缘)采集了大量的地震剖面,部分地区还采集了三维资料;为了研究四川盆地沉积演化、基底特征,2006~2007年采集了横贯四川盆地的区域大剖面。这些地震资料详细、清楚、直观地描述了盆地沉积盖层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相演化过程和分布特征,以及盆山耦合的构造-沉积响应过程。
地震资料上的地震相特征用来表述沉积相、地层结构,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通过识别地震相,描述沉积相,已经是一种成熟、常规的技术方法(C.K.威尔格斯,1993;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1998),在实践中取得非常突出的成效(刘殊,2006;蔡希源,2003)。简单的对应关系为:大范围连续稳定的反射波,对应台地沉积相;斜交反射带,对陆相地层而言就是三角洲沉积相,对海相地层就是台地边缘浅滩;削失点就是不整合面,而不整合面就是大的构造运动界面;反射波宽大,对海相地层而言,就是表明沉积环境较浅、碳酸盐岩堆积速度快,对陆相地层就是距离物源较近等。总之,地震相和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有简单、直观的对应关系。以下依据地震相对构造层序进行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