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是指一个人在某个群体中从属的社会等级,它是一个人的名声、荣誉以及他人对他的认可程度的总和。自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在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只要人们相聚成群,地位的区别就往往会加大,它使人们能够确认群体成员的不同特性和能力。
说到运用“特殊地位”感来激励下属,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也就是说,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当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时,只有在工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依据这种假设,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者要多加思考,以让工作本身变成对下属更具有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给其一种自我实现感。而赋予下属“特殊地位”,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有一家送花店的老板,当他看到员工完成工作后闲聊时,立即给予批评,并让这些已经完成本职工作而闲谈的员工去帮助其他工作忙的员工。虽然那些员工当着他的面满口答应了,但没多久他就发现,这个方法不但没有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分内工作,反而使这些原本很快完成工作的员工干活变慢了。
此时,他才感到自己的这种管理方式有问题。在重新考察之后,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激励员工,给予那些所谓“闲散”的、比别人提前完成工作的员工以“特殊地位”。
有一天,他像平时一样去店里巡视,和那些干活快的员工友好地交谈,并允许这些员工在干完自己的活后,可以到店里其他任何工作岗位聊天,或是为自己和别人买些软饮料来喝。同时又向全体员工宣布:谁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能像这些拥有“特殊地位”的员工一样,享受这种特殊待遇。
结果,他发现那些干活比较慢的员工开始加快工作速度了,以便也获得这种“特殊地位”,而那些干活快的员工则会进一步改进,以便保持住自己的“特殊地位”。当那些干活快的员工去其他工作岗位“访问”时,他们既发展了友谊,也对工作慢的员工提供了帮助。
后来这位老板对人说:“我没有想到,运用‘地位’感来激励员工,会让员工的工作态度转变得这么快,特别是他们工作效率的提高,真让我吃惊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个体是通过地位系统或地位阶层而联系在一起的,它反映了个体相对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等级。在企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丧失已有的地位——有时又叫丢面子或地位剥夺——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因此,员工会很认真地维护并发展自己已有的地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在提到用“地位”来激励员工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改善地位的愿望,特别是保护地位的愿望,似乎是一般责任感的基础。”由于地位对员工的重要性,员工会努力工作来争得地位。如果能把这种努力与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联系起来,员工就会被极大地激励起来支持自己的组织。
在工作中拥有特殊地位,可以说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渴望。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都希望工作富有意义,自己能够承担更多责任,能力得以施展,并且得到的人们认可,这是员工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所以,拥有特殊地位的成就感的培养和满足,就需要领导者特别关注。一般来说,培养员工“特殊地位”的成就感主要有以下途径。
(1)增强员工工作的自信心。研究显示,自信心是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一个在平日里长吁短叹、畏首畏尾的员工,是不会有这种成就感的。GE总裁韦尔奇就告诉员工:“如果GE不能让你改变窝囊的感觉,你就应该另谋高就。”所以,领导者要帮助员工树立自信心,只有让员工从中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才能够做得很好。要允许员工失败,当员工失败后不能打击,应该让员工在失败中学习成长。
(2)给员工以充分信任和独立空间。美国的一家著名公司,1956年就制订了一项激励机制:公司的科技人员可以花费其15%的时间,在自己选定的领域内从事研究和发明。自从实施“15%法则”以后,公司的销售和盈利增加了40多倍。
(3)为员工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如拥有私人办公室,包括可远眺美景的大窗户,最好还有舒适的沙发,专属的秘书以及专门的泊车位。
(4)不要过分监督。过度严密的督导将使下属成为“听话的机器”,下属的创造与想象力将丧失殆尽。将完成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权力赋予员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完成工作;权力下放后,不要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只需靠制度规范和不定期抽查。
(5)让员工成为决策者。积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让员工体会到成为决策者的成功和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