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层层剥笋,就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紧扣主题,从一点切入,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层展开,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引诱对方就范的目的。恰当地运用层层剥笋术,可使我们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强我们语言的说服力量。
有一天,孟子觉得齐宣王有些作为欠妥,于是对齐宣王说:“假如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不知孟子的用意,非常干脆地回答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军队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齐宣王也觉得问题太简单,于是以更加坚定的口气回答:“撤掉他!”孟子最后问道:“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撤换国君。虽然他不愿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孟子层层剥笋的巧妙言说之下,也只有接受这种观点了。
有的人为了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在最开始的时候问一些看似跟主题无关紧要的话,被问者也是非常不在意地回答,但到了最后,当被问者突然意识到问话者话里有话的时候,为时已晚,他已经掉到对方设的陷阱里,爬不出来了。上面的故事就是这样,孟子给齐宣王提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递进的内在逻辑,与齐宣王的关联程度也越来越深,最开始他没有意识到孟子问这些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前两个问题的目的性非常模糊,直到最后一个问题提出,他才顿悟:原来,一件事做得不当,是要付出代价的,孟子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我啊。
这种说服法就像剥笋,笋在成为竹子之前,有多层外皮包裹,剥笋时总得一层层地剥开,才能剥到所需要的笋心。说服别人是要讲究技巧的,如果孟子一开始就提出第三个问题,齐宣王非但不会改,反而可能会加罪于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