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得一份工作或者接手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时,人们通常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干劲十足。很快,当新鲜感消失,工作驾轻就熟,或者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当初的激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更可怕的是“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工作几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消磨,一种不可名状的疲倦懈怠感会渐渐弥漫人们的心灵。似乎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对工作缺乏激情,不热心不投入,每天的工作只是应付了事,甚至会害怕工作。
职业性倦怠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一旦陷入其中,那么吸引过你的不能再吸引你,以前感兴趣的东西早已视而不见。曾经的勃勃生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几近麻木的疲倦懈怠和苍苍暮气。
厌职情绪和缺少工作激情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喜欢。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新闻频道曾联合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上班族“不和谐”地工作着,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意思,在工作中难有激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在4000名被调查者中,有70%的人出现了轻微的工作倦怠;有39.22%的人出现了中度工作倦怠;还有13%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说,每8个受调查者中就有1个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工作初期,人们的工作热情高涨、资源充足,但随后就会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感便开始袭来,在工作4年左右达到高峰。职业倦怠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个职业人的身上,它对个人和团队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
员工工作倦怠,有团队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当员工感觉自己很累,做事情也变得没有先前那么积极,没有了当时的冲劲与激情时,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该怎样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热情呢?
首先,领导者要搞清楚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员工产生工作倦怠,从组织层面分析,有以下原因:
(1)工作分析不到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遇到职责界定不清时就临时抓人来做,用部分人的努力和贡献掩盖另一部分人的懒惰。
(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或指标设计不合理,量化程度不够,不能客观反映绩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儿。
(3)绩效结果应用不科学,和薪酬结合不紧密,不能奖勤罚懒;和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脱节,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4)用人机制老化,能进不能出,唯资历论,人才上不去,庸才汰不出。
(5)团队价值观不清晰。
因此,一定要对症下药,消除员工的职业倦怠症。具体来说,团队领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重新审视岗位描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组织心理学家大卫·加维奇认为,重燃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激情的方法,应该从重新审视岗位描述开始。
如果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是团队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清,那么领导者就应当从业务流程梳理开始,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如果团队没有规范的业务流程的话,也不妨在工作分析之前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标准文本。
同时,领导者在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和工作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与员工充分沟通,让员工参与到业务流程梳理和工作分析工作中来,邀请员工参与讨论和制订他所在岗位的岗位描述。这样既能帮助团队更好地完成岗位描述,也能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领导者还可以问一问员工,他们最想做什么工作。最好能让员工知道,要想被提升到理想的职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经验、技能和知识等。这样,既明确了员工的工作职责,同时又帮助员工做了职业规划,设立了工作目标。
(2)优化用人机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团队中,应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以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
某公司一个生产部门连续三个月产量、质量下降,员工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工作敷衍应付。针对上述现象,公司领导召开全体员工会议,作出了三项决定:
①制造部裁人1/4,依据是三个月的绩效及工作表现。
②动态用工:把员工分为四类,即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在岗培训员工、下岗培训员工,四种状态动态调整。
③淘汰掉队者:团队的战略发展目标是既定的,团队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如果不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团队就没有出路,所以员工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紧紧跟随不要掉队,掉队就意味着被淘汰。为了保障60%~70%员工的利益,团队会毫不犹豫地把掉队的30%~40%员工舍弃。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员工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各项管理逐渐规范,员工落实工艺技术规范、主动提高技能的意识明显增强。将裁掉员工的薪酬分配给在岗员工,促进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要想让动物园的鹿群保持健康的精神和体魄,就需要在鹿群里放入一只狼,团队领导者需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把狼放进去。
(3)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管理大师、双因子激励理论的创建者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有三种方法,即轮岗、拓宽工作职责范围和交付员工更有挑战性和更有难度的工作。通过改变员工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可为员工带来新鲜感,刺激他们身上已经麻木的神经,让他们在变化和压力中重新“活”过来。
传统的管理方式强调组织分工明确,结果员工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但员工的满意度下降了。现代管理方式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完善人的能力,开发人的潜力。岗位轮换制度为员工创造了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选择具有挑战性工作的机会,从而使员工的工作内容横向丰富化和纵向扩大化,这样,工作产生的乐趣和挑战性就成为工作本身对员工的回报。例如,索尼公司每隔两年便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员工,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变动,而是主动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的岗位轮换制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人才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4)让工作丰富化。对于一些不能轮换的岗位,可以通过目标多样化、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其工作内容,通过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改变,让员工更加完整、更有责任心地去工作,从而使他们获得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
①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工作的成败来自于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为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完善岗位(或职务)说明书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
②增加员工的责任。例如不仅要增加设计本身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的责任也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5)营造绩效导向的团队文化。团队要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就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岗位安排、工资报酬、职位提升、降级降职及解雇等看成是团队真正的控制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下的奖惩制度,通过团队的各项决定向每一个成员表明,团队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团队不提倡、不赞成的是什么。奖励要够分量,惩罚也要有力度。
同时,团队还应该对员工的工作目标给予重视,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反馈,并帮助其成长。当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的优缺点在哪里时,绩效管理也就成功了一半。绩效管理制度还要与团队的培训、晋升、薪酬联系起来。
在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中,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赞赏和奖励,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激励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