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强出生于一个跑船世家,从骨子里就不安于现状。小时候,他就盘算着怎样把家里跑船的生意做大,认为父母那种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永远不可能做大,甚至建议他们创办一个船行,赚取租船的费用。当然,这个建议并没有被父母采纳,反而被他们笑称“疯了”。
从大学开始,刘强东的创业之举就没有停止过。大一,他帮人抄写三分钱一个的信封,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0左右,而每个月抄信封的收入竟然能够达到一两千;大二,开始推销精装书;大三,学习电脑编程,开始承接社会上的兼职项目,根据江湖传闻,直到2008年北京还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使用他当年编写的收费系统;大四,刘强东开始真正创业,承包了学校附近的一个餐厅,但半年后因为管理不善倒闭。虽然赔得血本无归,却为以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大学毕业之后,刘强东进入日资企业深圳日宝来福磁性健康用品有限公司工作。当时公司采取的是传销的商业模式,当时是被国家允许的。在传销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日宝来福每月的营业额能够达到10亿人民币。后来,国家开始打击传销,日宝来福的营业额大幅缩水,公司开始推行“批发商制度”。
面对日宝来福的动荡,刘强东决定见好就收。1997年下半年,他辞去工作,考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1998年春节后,他从老家来到北京,决定在中关村创业,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是中国草根创业者的聚集地。从1998年3月开始,刘强东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后,打破3个储钱罐带着12000元的创业基金开始行动起来。他在中关村租金最便宜的海沙市场租了一个3.2平方米的档口(租金2000元一个月,押一交一);租下店面之后,他印了一万张宣传单,还买了一台电脑;接下来又花了2300元买了一台松下7502刻录机,此时他口袋里只剩下400元。
1998年的海沙市场经营惨淡,36个档口只租出去了七个,其中就有刘强东的档口。他取自己名字中的“东”字和女朋友名字中的“京”字成立了“京东多媒体公司”,主要经营刻录机、压缩卡(把录像带转成VCD)和光盘买卖。那时,仅仅在中关村,京东就有十几家竞争对手。他以其独到的宣传手段抢占先机。
随着京东的逐步盈利,刘强东进购了20台不同型号的刻录机,他专门雇用了一位员工常驻最热闹的海龙市场,保证市场里任何一个商家需要刻录机,京东都能两分钟之内送到。刘强东在海龙市场发展了24家合作伙伴,每家的柜台上都有一款京东的刻录机样品。快捷的服务和丰富的产品让京东很快在中关村的刻录机市场站稳了脚跟,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慕名前来寻求合作。这时,刘强东已经不甘心再用和别人一样的价格去批发商那里拿货了。由于整个中关村刻录机市场大概80%是他的份额,因此批发商不得不压低价格继续与他合作。
1998年年底对账,刘强东居然净赚30多万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日后在许多场合,刘强东也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在中关村摆摊时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富日志
刘强东从日企辞职,在创业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成功的关键是进行了精确的市场定位。明确了竞争对手和竞争目标,做到了知己知彼,逐渐增加市场份额,成为中关村刻录机第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