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少年西行求学,但是刘太格的规划理念和西方专家并不完全一样。在他眼里,规划是一个高度科学的行业,在这基础上,寻找地方特色。而西方则偏重认为规划要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的形象之美,因此略微低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实际上,刘太格的规划,从不缺乏“美”。一座城市的美,并非来自地标性的建筑,如果做到以环境、功能和居民为本,那这座城市就已经很美了。建筑设计的美只是一种狭隘的美,对于城市来说,功能齐备、便捷舒适,才是广义的美。比如身处新加坡的许多地方,周围可以方便找到商场、地铁和学校,路上也不会感到拥堵,这是一座城市美的基础。
在达到功能齐备、便捷舒适的同时,刘太格也在追寻另外的美,那就是古色古香的特色。当初新加坡快速发展时期,刘太格就顶住巨大压力,保留了逾5000栋老建筑。他的接班人,再接再厉,现在已增加到7000栋了。他说:“城市的古建筑,就像人的记忆,而城市的自然环境,则是人的灵魂,没有了这些,是很可怕的。”规划的时候,他当这些古建筑群不存在,而新的建设全部都在这些建筑群之外解决。事实证明,保留这些老建筑,不但没有给新加坡的发展造成阻碍,相反,这些老建筑群里的街道已经转变为现代步行街,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现代与古典的交汇融合,为这座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平添了别样的味道。
“我做任何规划,第一件事就是将古城、古建筑划出来,第二件事就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做新的规划。”在考察中国一些城市的规划时,当地对于地貌和古建筑的忽略让刘太格感到非常惋惜。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古建筑和河道山川都完全不可能一样,高度重视地貌和古建筑,这个城市就已经非常有特色了。“可惜一般的领导不懂这个道理,以为做个笔直的、12车道宽、20公里长的公路就是有特色。哪里有特色?到处都有这样的公路啊。”刘太格说。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观念,让自己的规划理念帮助到更多市民,刘太格开始在中国投入更多精力。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在自己研究积累的同时,也需要借鉴外来的成功经验,刘太格无疑是这类经验的最丰富持有人。北美和欧洲的城市化早已完成,近半世纪来鲜有新城的全面规划,缺乏结合最新成果统筹实施的经验。其他地区则仍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其中亚洲,中国的城市化最为快速。人口密度,建筑层楼,也有必要提高。而在亚洲,新加坡无疑是最好的导师,作为新加坡曾经的总规划师,刘太格则是导师中的导师。
实际上,刘太格和中国的城市规划结缘已久。1983年,时任新加坡建屋局局长的刘太格受邀规划福州。对于这座城市,刘太格有着特殊感情。他的母亲是福州人,他在新加坡就读的小学叫三山小学,是以福州的特殊地貌来命名的。同时,福州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也让刘太格一见倾心。在当时,刘太格为福州做了一个20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同时强调一定要将三坊七巷保留下来。可惜的是,三坊七巷是部分保留了下来,致使刘太格的方案并没有完全落实,大概只采用了百分之三十。不过在刘太格看来,能够挽救一度要被拆掉的三坊七巷,已经是一件足够欣慰的事了。
在规划福州的同时,厦门的市领导也找到了刘太格,请他为厦门岛规划一个方案。厦门的这套设计方案,和之前刘太格的规划,在原则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地编制出来的方案就有厦门的地方特色。令人欣慰的是,厦门的方案,落实度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几任政府,都没有对刘太格的方案进行大的修改。这一执行力度的结果就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厦门曾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
厦门为刘太格打出了一个醒目的广告——如果方案执行到位,城市的功能和环境足以出类拔萃。
另一个例证是古城扬州。在规划之前,扬州的城市状况就让刘太格颇为赞赏,其中心区井然有序,尺度和风格也符合中小城市的规格,未曾逾矩,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更重要的是,扬州在靠近中心区的地方,保留了面积相当大的老城区,在中国,这一点是很难得的。和扬州市政府的工作给刘太格留下了愉快的回忆。之后的时间里,接任的领导班子也遵循了刘太格的规划原则。现在的扬州,在现代化功能齐备的同时,完好保存了古建筑的风貌,瘦西湖和古运河两侧修筑得别出心裁,很好地彰显了城市特色。如今,扬州不仅多次入选全国最宜居的中小型城市,更曾被评选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可惜的是,刘太格规划的其他国内城市,多数并未能达到厦门和扬州的程度。究其原因,刘太格的规划方案,其优越性显而易见,但方案在实施的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决心与方法。如果编制规划方案是写菜谱,炒菜也得有功夫。一套远期的方案,应该按规划分期开发。另言之,规划要从远到近,但执行要从近到远。厦门、福州等城市的环境有今天,主要原因在于执行严谨得法。
“中国现在一般的规划都是10年左右的短期规划,这样很难做好。有许多市政设施,如道路地铁等,是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有长期的打算。”刘太格说:“有几个因素制约着规划方案的执行。一是远期工作,上级政府看不到。二是政府对于规划不够理解,以为规划不需要做远期的。三是即使理解了,要完成也需要下许多苦工策划,这种工作的短期效果不如做建筑项目那么引人注目,那些不愿意经历这样的辛苦劳作的人,就觉得不如做那些别人看得见的工作。”当然,每届政府都应该操作基本工程,为城市的中远期发展打好基础,但也有必要做些形象工程,为城市带来明显的改善效果。刘太格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形容远期规划的重要性——就好比在上海打车去外滩,如果你直接说先走,而不说最终的目的地是外滩,那么司机肯定是会走冤枉路甚至走错路的。
相较积微成著的远期规划,国内城市更愿意在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上做投入,而在刘太格看来,形象工程虽然必要,但是地标建筑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比如,新加坡的大量植被,就是其鲜明的形象工程,这样的工程,说起来不显眼,但是达到一定规模后,所起到的作用更大。迷信于依靠地标性建筑来彰显城市特色,其结果将会令人失望。当下中国的城市,并不缺乏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在竣工前期,都赢得了广泛关注,但是不久后便被人们渐渐遗忘,而那些老建筑、自然风景,则让人过目难忘。
新加坡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刘太格对于背景建筑和地标建筑的理解。其市内超过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背景建筑,只有在某些视线走廊的交点处,才会出现地标建筑。在周围背景的衬托下,这类地标性建筑显得尤为出彩。“欧美的朋友到了新加坡,会说每栋建筑都很有特色,看上去非常美。事实并非如此。”刘太格说:“我们有特色创意的建筑并不多,但是建筑的排列是有序的,整齐而有韵律的,这样即使你本身建筑并不显眼,整体看起来也会很美。”
和新加坡类似的,是法国巴黎。塞纳河两边的建筑,实际上是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石材,同一种色调,甚至相同的贴花和材料。在这样的重复下,点缀着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凯旋门,就让整个环境都变得极为特殊起来。反之,如果每新建一个项目就要求特色,这个城市就会变成纷杂的建筑杂货铺。“新加坡和巴黎,对于建筑是通过规划条规严格控制的,不强求所有建筑都标新立异,而一定要保持规律有序的天际线和建筑红线。”刘太格说。
对于整体规律,刘太格的要求是建筑要陪着行人走——人行走在步行道,旁边就是建筑,建筑有橱窗,里边有东西,人就会感觉到安全感和连续性,而如果都追求新鲜,建筑红线与道路距离突近突远,不断地变化,那么建筑将断断续续,行人就不能安心地逛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