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絢出生在香港的一户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从事与政府相关的社群服务工作。受父亲影响,許大絢自懂事起就立志要子承父业,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妙手回春,悬壶济世。
13岁那年,他主动向父母请求离开香港,只身前往英国就读中学课程。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在拓展视野、锻炼自理能力的同时,亦在潜移默化间塑造了許大絢独立、发散型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方式。
16岁时,为报考心心念念的医学院,他按惯例预约了医院的教授面试。谁知当他兴冲冲地赶到医院时,首先撞入眼帘的却是裂缝斑驳的砖地和草木萧条的院落,这让他大为震惊,救死扶伤的医生们原来竟在如此破败荒芜的环境下工作!震惊之余他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强大的渴望,如果自己能改变这一切,那该有多好啊!
转瞬间,一个全新的念头在許大絢的脑海中划过,他的职业理想,第一次有了“医生”以外的其他目标。“我渴望成为一名设计师,打造温馨、美好、人性化的环境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做医生的初衷殊途同归,都是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为人服务。”他说。
怀着对于环境规划与设计行业的领悟与理想,許大絢正式调转了自己的人生路向,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环境建筑学系接受专业教育。到了1981年大学毕业的一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許大絢获得了直升本校本专业研究生的宝贵资格,而与此同时,亦有教授愿意推荐他前往哈佛或加州大学的研究生院继续深造。
“从环境设计学科的角度来讲,美国拥有业界公认的最新、最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哈佛更是该领域中出类拔萃的高等学府。但真正的设计者终究是要与需求一方沟通的,若一直留在校园中、抱着理论课本勾勒线条,成长难免会受到制约。”于是,憋着一股到“实战”中去磨炼自己的劲儿,1981年毕业后,許大絢便挥别了几位教授的好意,前往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设计公司从业。同时,他认为一个成功的项目必须从经营者及不同的投资角度出发,达到最高的商业价值,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就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学专业的硕士课程,更深入钻研商业学科。
在香港港铁九龙站Union Square设计标志性入口,结合商业内容,吸引聚集人流
1983年,圆满度过实习期的許大絢,接到了一宗大项目——将一处世博会会址改造为旅游及住宅区域。这是他第一次以设计师身份正式参与的项目,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在一个庞大项目中发挥环境设计人员的专长,受益匪浅。
1987年,許大絢返回香港,加入了当时成立刚满一年的貝爾高林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其总部貝爾高林(Belt Collins)是于1953年1月由 Robert M.Belt 与Walter K.Collins在美国夏威夷创立。随着业务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公司版图逐渐延伸到世界各个有需求的国家及地区。香港公司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成立伊始的貝爾高林香港公司,全部员工包括許大絢在内只有5个人。虽然团队规模不大,但当完成了金钟太古广场和湾仔会议展览中心这两大重量级的项目后,凭借富于创意、高水准的设计品质,便迅速打开了局面,除了主打住宅及商业项目外,并逐步将业务重心锁定在拓展东南亚度假旅游区上。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峇里岛的洲际度假酒店、凯悦酒店的改造、嘉里的香港深湾游艇会以及香港第一代豪宅——新鸿基的帝景园等。
1989年,深受总部赏识的許大絢升任为貝爾高林國際(香港)有限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此时公司的团队人数已经增加了近一倍。立于全新高度的事业平台上,許大絢一边大力推动公司加强与貝爾高林其他分公司的交流协作,一边充分评估当时市场的竞争特点,为香港的业务开发另辟蹊径。
“在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以美国总部为背景的貝爾高林香港公司,相较于许多英资或有英联邦背景的公司而言,在香港本地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与这些对手一道去争取诸如公园、公屋等政府合作项目,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許大絢说,于是,他将公司的业务重心锁定在酒店与住宅开发上。
这是另一重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循此思路出发,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自90年代开始,香港本土几乎所有的标志性酒店和住宅项目都出自貝爾高林之手。其中酒店方面的代表作品有数码港艾美酒店、丽晶酒店、太古广场的万豪、香格里拉及港丽酒店、会议展览中心旁边的凯悦酒店、四季酒店、W 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及迪士尼酒店等;住宅方面则有数码港发展项目、和记黄埔的海逸豪园、太古的维景湾畔及逸桦园、长实的映湾园、嘉里的誉皇居及蔚皇居、信和的蔚蓝湾畔、恒基的御皇庭及翔龙湾、新鸿基的礼顿山及近年完成的誉·港湾、珑玺及天玺等多个项目。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許大絢率领的团队凭借实实在在的佳作已经蜚声业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