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潮歌印象

王潮歌印象

时间:2023-08-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潮歌印象文/刘中盛她叫停了腾讯财经的摄像,整理了因为激烈的动作而有点走了样的发型,然后微笑着说:“不是针对你。”■个性鲜明,拒绝干涉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十年来连续推出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6部山水实景演出。王潮歌再一次激动了起来。但到目前为止,王潮歌认为自己还可以应对,她一直在学习。前排右二为王潮歌。

王潮歌印象

文/刘中盛



她叫停了腾讯财经的摄像,整理了因为激烈的动作而有点走了样的发型,然后微笑着说:“不是针对你。”

正像对演出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一样,爱美的王潮歌对自己在摄像机前的形象也要求“一丝不苟”——尽管排练场上的她穿着不太整齐,甚至会连续十几个小时活蹦乱跳,大呼小叫,被人唤作“男人婆”。

■个性鲜明,拒绝干涉

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十年来连续推出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6部山水实景演出。大获成功的同时,“印象系列”也面临种种质疑。

对于《印象·刘三姐》拉动阳朔当地经济发展的功绩,王潮歌从不吝于“自我表扬”。因为有了这场演出,原本“一日游”的游客们选择住了下来,于是当地有了五星级的酒店,居民们也开起了家庭旅馆。据当地政府统计,有10万当地人从《印象·刘三姐》中直接或间接受益。

最初,渔民们白天打鱼,晚上参加“印象”的演出。10年表演下来,有父亲将演“印象”的机会传给了儿子;也有因演“印象”而结识、相恋的男女,生下的“印象宝宝”已超过10个。

“这样的演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王潮歌认为,顺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出现的个人文化消费需求,众多艺术工作者勇敢地走出了体制,但中国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与美国旺盛的话剧、音乐剧、美术消费需求相比,中国人仍然更多地停留在喝酒、唱歌上,而不愿意掏钱去看演出。

她认为,艺术工作者既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引导大众提高消费品位,又要创作出足够多的作品,满足大众已有的消费需求。

在被问到文化产业需要政府提供怎样的政策支持时,她坚定地表示:什么都不要,只要宽松的氛围。“不要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要告诉我们做多少就叫做泛滥。”她说,放手让市场去做,市场自己会淘汰不该存在的、质量不好的作品。

然而,艺术品的价值总会部分地取决于其稀缺性,大量地复制会不会拉低价值?王潮歌直斥这个问题非常“轴”。她说,文化和商业不是矛盾的,不是对立的。谁说它不能复制?它必须要复制!

“我们有很多的导演,我们有很多的精力。哪有那么多的旧观念,哪有那么多的制约,哪有那么多非要遵从的道理呢?往前走,就这样往前走。”王潮歌再一次激动了起来。

“我真的开始烦了。”她说,干活的是自己,走路的是自己,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爬不起来大不了就待在坑里不起来,为什么偏偏有人要叉着腰站在一旁,替你分析,替你总结,替你反思,说就是因为这个动作没做好,所以掉下去了,又因为那个动作没做好,所以没爬起来。

《印象·刘三姐》剧照

“你不用告诉我我将来要走到哪儿去,我更不告诉自己将来要到哪儿去,我就这么闷头往前走。这个姿态特别好看,这个心态非常舒服。”王潮歌说。

■定位:做“王导”,不做“王总”

“把一个完整的作品跟山、跟水、跟当地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是艺术的成功,不是商业的成功。艺术成功了以后,才会有运营,一定是这样的母子关系。”王潮歌对腾讯财经这样阐释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她的两个职业身份,也有这样的母子关系。

直到现在,王潮歌还会尽力纠正每一个称呼她为“王总”的人,她不厌其烦地告诉对方,自己喜欢的称呼是“王导”。

尽管由她担任CEO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成立5年,她也早已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财经论坛中,并被冠以了“商界木兰”等称号,但她坚持认为,自己是一名职业导演,兼职CEO。

《印象·大红袍》剧照

她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应付两个职业,如果有一天确实需要从CEO的位置下来,也绝对不会是因为自己精力不足,唯一的理由会是知识结构的欠缺。但到目前为止,王潮歌认为自己还可以应对,她一直在学习。

如今,印象公司已经经过了三轮融资,包括马云和虞锋的云锋基金投的5000万美金,除此之外融资额也为数千万美金,投资者包括IDG高盛、海纳亚洲等知名机构。

王潮歌是“铁三角”中商业管理能力最强的,否则也不会让她担任CEO了。但当她遇上马云、虞锋这样的“大鳄”,遇上“商业模式”“股权比例”等名词,遇到与艺术的想象力完全不同的程式化的商业操作,还是有过一段时间的反抗:不要把别人穿过的鞋套在我脚上。

投资者对文化产业持有更宽容的态度,愿意和“铁三角”一起去探索属于印象公司特有的模式。在投资者的建议下,印象公司进行了诸多商业基础体系的搭建和改造。

王潮歌开始强迫自己看CCTV-2,看商业类的杂志,不懂就直接问虞锋。她提出的衍生品的商业设想和实践,比如《印象·大红袍》的茶叶、公仔、音碟,开拓了一条更长的产业链,获得了虞锋很高的评价。

王潮歌的第一部电视剧《暑假里的故事》开机仪式。前排右二为王潮歌。

风投和私募基金的进入,注定让公司无法摆脱人们对其何时上市的关注,虞锋也曾表示,在财务上上市的条件已经成熟,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但王潮歌继续搬出了她的“闷头走”理论:所有的未来,我特别不愿意限定它,不要分析我,不要总结我,不要反思我——我自走我路。

她多次强调,上市不该是评价一个公司的唯一标准。为此,她曾在公开场合批驳过某位国际投行的华人女高管,称对方引进的西方“貌似先进”的理念,使中国企业家变得特别浮躁。

或许,2011年以来创业板的高管辞职潮、减持潮导致的股价大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她的这个观点。

经过三轮融资,王潮歌也从这批“人精”身上学到了很多。但回想自己最早的艺术与商业融合的意识,她提起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高鑫教授。

当时,她写的一个剧本《暑假里的故事》被高老师发现,并建议她拍成电视剧。因为该剧本是以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为题材的,所以高老师让她去找全国各地的计生委,看看谁愿意投资。

读大三的王潮歌跑到了电报大楼,往各个省市的计生办打电话。最终,剧本果然获得了计生部门的支持,王潮歌独立导演了这部上下两集的电视剧,并得以在央视播出。

回想起来,王潮歌说,高老师和这部处女作告诉自己:“如果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就必须找到一个允许你当艺术家的人。”在体制内,可以通过贴近政策点来寻求支持,而到了体制外,只能靠实力吸引资金的到来。

■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认识王潮歌的人,都知道他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男人:搭档张艺谋、樊跃,丈夫——也是她大学时候的班主任徐东。

从名气最大的张艺谋开始谈起。有趣的是,王潮歌的处女作《暑假里的故事》的主演正是后来凭借张艺谋的《红高粱》一炮而红的巩俐。当时她在中戏的门口蹲守到了巩俐,这名小导演在选角儿上,与当时已成名的张艺谋“英雄所见略同”。

    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樊跃。

但在《印象·刘三姐》的合作之初,王潮歌是有顾虑的,张艺谋名气这么大,好不好合作?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多少?当时,《印象·刘三姐》筹备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总策划梅帅元看到了王潮歌和樊跃在桂林导的另一个演出,便力邀他们与张艺谋合作。

但合作开始后,王潮歌发现,与一个自己很喜欢、很钦佩的人在一起工作,会完全忘掉名利的“算计”。“铁三角”的工作,就是相互碰撞、相互否定、相互启发的过程,这种相辅相成的感觉,造就了三人惺惺相惜的关系。

尽管“印象系列”更多的是樊跃与王潮歌二人负责具体实施,张艺谋也曾公开说自己只是在大框架上“出出主意”。但无奈他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人们一谈起“印象”,就立刻会想到张艺谋。

她说张艺谋是个心软且善良的人,尽管她把张艺谋比作老虎——有王者风范,出击前非常冷静,一旦饿了,就必有动物被伤。

樊跃是王潮歌搭档时间更久的人,早在1996年,两人还在体制内的时候,就一起导演了很多奔着“五个一工程奖”而去的作品。两人合作太久,以至于缺了彼此就没法进入工作状态,后来干脆只有两人都在时,才开始工作。

王潮歌把樊跃比作豹子——爆发力强,点子想得总比自己要快一拍,还有着豹子的花纹和线条,漂亮——樊跃是个美男子。

    工作中的王潮歌

在一次排练当中,樊跃曾奋力将她从受惊的马蹄下拉了回来,王潮歌说,那真的是以命相抵。两人的友谊已经好到她都不能非常理智地形容了:“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智慧的一部分,我身体的一部分,我每一天日子的一部分。”面对这样的溢美之词,丈夫徐东却并不吃醋。

王潮歌说,爱情就是你遇到那个人的时候,一瞬间,你所有的坚持就都投降了。若干年前,一位大学新生,就这样遇到了她的班主任。

直到王潮歌毕业,两人才正式公开恋爱关系。在此之前,就连高鑫老师找王潮歌谈剧本的事情,都很让她忐忑,以为师生恋暴露了,要被训话。

徐东和樊跃很熟,他有时会陪着王潮歌工作,每每看到她和樊跃斗嘴,就拿着相机,这里拍一张,那里拍一张,玩得很来劲。

“她是个收藏男人思想的人。”徐东曾这么评价妻子。但对王潮歌而言,丈夫就是如来佛,自己心甘情愿地躺在他的手掌心。

“他可以包容我的一切,欣赏我的一切。”王潮歌说,徐东总是能够打理好所有事情,从来不着急,非常优雅。甚至为了她和女儿,放弃了自己在电视台的事业,全力打理家庭。

在演出排练时说一不二的总导演,在谈判中寸步不让的CEO,到了这么一位有包容之心的丈夫面前,成了一个小姑娘,被他唤作“大女儿”。

王潮歌和徐东的家门口写着四个字:东歌福地。而他们的女儿也有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东歌自在。

■傲立潮头,且歌且行

生活中的王潮歌很爱花钱,她最大的爱好是买衣服,这也是她最常用的减压方法。难得的空闲时候,工作没有灵感的时候,她便直奔商场而去,一路上遇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常常能让她灵光一现,既买了漂亮衣服,又突破了工作瓶颈。

她还曾在工作后不久,用自己在校、毕业后挣的所有的钱,买了辆当时北京城里还很少见的跑车,满大街拉风地开,结果被人指指点点:这姑娘指定嫁大款了。但她不在乎。

王潮歌很时尚,她很早就开通了微博,时刻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联通,甚至谈起了微博上王功权的“私奔”事件,以及沸沸扬扬的“锋芝婚变”。

作为女性,她并没有“设身处地”地去站队。她说,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婚姻如果维系不了,不该用道德的标准将两人硬绑在一起。

王潮歌承认当今是男性社会。如同她丈夫所说,她在男性社会中“收藏男人的思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她曾以“不躲闪,不抱怨”为题做过一个关于男女社会关系的演讲:“这是一个男性社会,作为一个女性,想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真的是要从男人们手里去夺的。第一,一定要比他更勤奋;第二,一定要比他更聪明;第三,一定要学会投降,学会撒娇,因为所有的男性都有怜香惜玉的心境。在一定场合向男人投投降、示示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让我们逮到机会,我们要用我们更多的勤奋,用我们更聪明的智慧赢得一分天下。”

小学老师给她的评语总是“爱搞小动作”;中学时严重偏科、成绩倒数;上大学和班主任谈恋爱;20多岁就开着跑车满街跑——但王潮歌不觉得自己是个叛逆的人,只是“我不希望你告诉我应该怎么样,我想要自己走”。

当被问起儿时的成长环境对今天的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她说:“我为什么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我也不知道。”

回想起小时候自己的文学才能,她仍然很骄傲。14岁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首诗歌,王潮歌已经忘记了具体的诗句,但记得那个意境:少女站在海边,看着海里有一轮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少女想,潮水啊潮水,为何不把月亮送到我身边?

这首诗或许正是对她名字的注解:王潮歌,傲立潮头,且歌且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