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羌塘-巴颜喀拉挤出转换变形域
羌塘-巴颜喀拉挤出转换变形域北界为东昆南断裂,南界以班公湖-怒江构造带为界,西部起于喀喇昆仑断裂,东部直至龙门山-锦屏山推覆造山带。青藏高原中部地壳构造运动存在显著的向东挤出运动。实验模拟(Tapponnier和Molnar,1976)证实,印度板块的向北楔入导致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Chaman右行走滑断裂以及喀喇昆仑断裂等右行走滑断裂的宏观构造格局,挤出构造模型因而比较准确地描述了青藏高原地壳物质水平运动特征。因此,羌塘-巴颜喀拉挤出转换变形域实际上就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在西构造结的向北楔入以及北侧东昆仑断裂的转换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向东调节的变形区。依据变形特征,将玉树-鲜水河断裂带进一步划分为北侧的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带(左行转换变形)和南侧的羌塘-三江构造带(右行转换变形)。
1.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区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区包括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北以东昆仑断裂为界,南以玉树-鲜水河断裂为界,区内构造变形以左行走滑变形为主要特征,发育一系列与构造边界一致的活动断裂。以区内主要活动断裂,进一步将该构造区由西向东分为可可西里构造带、巴颜喀拉构造带以及龙门山构造带。可可西里构造带以发育近东西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及拉分断陷为特征,形成一系列古近纪断陷盆地;巴颜喀拉构造带构造线走向在东侧逐渐向南弯曲,形成系列弧形活动断层,沿断裂分布系列古近纪拉分断陷盆地,在龙门山构造带附近受四川盆地以及龙门山构造带的阻挡形成褶皱和穹隆构造,系列穹隆构造的冷却年龄主要为中新世。龙门山构造带是受巴颜喀拉构造的左行变形及向东挤出作用,从而发生挤压逆冲形成的北北东走向褶冲带。该构造带在剖面上为由系列西倾逆冲断层叠瓦构成的一个向四川盆地逆冲的大型逆掩推覆构造,在构造东侧形成一系列飞来峰构造,龙门山构造与巴颜喀拉构造带之间以伸展断层分隔、东侧多出露基底古老变质岩系,而西侧以古生代中生代盖层沉积为主。
2.羌塘-三江构造区
羌塘-三江构造区是指分布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以北、玉树-鲜水河断裂以南的构造区,其构造以右行走滑变形为主,区内发育系列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及古近纪拉分断陷盆地。该构造带向东延伸逐渐向南东方向弯曲,形成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构造,区内形成一致的弧形断裂构造,以区内主要弧形转换断裂,将该构造区分为西侧的羌塘构造带和东侧的甘孜-理塘构造带;该构造带向东挤出运动,在构造带东端形成挤压走滑构造控制的近南北向的锦屏-白灵构造带;东南端形成丽江构造带与西昌-昆明构造带以及南侧的保山-兰坪构造带。
三江构造区主要的断裂构造以剪切变形为主,例如红河断裂、哀牢山断裂等。这些断裂多具有多期性质反转特征,哀牢山构造带构成三江构造带西界,其新生代构造变形以右行韧性剪切变形为主,两期右行变形年龄为中新世24~22Ma以及15~11Ma(季建清等,2000),中新世晚期性质发生扭转(樊春和王二七,2004),形成左行变形构造。上述表明,该构造区作为青藏高原中部地壳物质的挤出构造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其构造演化都具有复杂性,表明挤出构造的物质范围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中部物质的挤出难以用刚性块体的挤出模式来解释,青藏高原腹地区弥散式分布的大量剪切变形控制的断陷构造(如叶鲁苏湖盆地大约形成于早更新世前后,走滑断裂拉分幅度为15km)(吴中海等,2003),GPS观测数据表明,大型走滑断裂边界的速率远未达到刚性块体挤出模式的预期,相反GPS的运动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地壳物质的运动更与塑性变形相关(Zhang等,2004;Wang等,2001)。据此学者(Zhang等,2004;Jade等,2004)甚至提出了描述青藏高原地壳物质构造运动的连续流动变形的模式。综合而言,印度板块在西构造结向北楔形挤入欧亚板块,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形成左行剪切变形体系,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是该区域性左行应力释放的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的主要方式,断裂之间的构造块体内部同样存在显著的弥散式左行构造变形,且块体内部变形远比之前预期的要显著。这表明高原地壳变形绝非大型走滑断裂尺度上的刚性块体方式,而具有一定的塑性,这种块体内部弥散式的构造变形体现的塑性特征可能是中下地壳甚至更深层次、更为典型的塑性流动(Royden等,1997)变形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