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回望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面越来越广,关联度越来越强,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线图。并进一步明确了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过去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发展为“五位一体”的建设。十八大报告更加强调了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并更加具体。报告中指出,要通过体系构建和制度建设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突出了以制度建设和体系构建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成功经验,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制定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谱写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为未来改革描绘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只要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心,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能把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凝聚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二、改革呼唤人才、人才支撑改革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批推动和适应改革的优秀人才。深化各项改革的过程,也是我们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过程。同样,对各行各业人才来说,能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熔炉中锻炼自已成长成才,勇于担当改革浪潮的“弄潮儿”,十分关键。如果我们认识不到改革与人才的内在联系和良性互动关系,人才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并在五个方面强调了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三是要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四是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五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专业技术人员是专门知识的拥有者、利用者和传播者,一个国家至为重要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是促进生产力进步,带动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各行各业中起着先锋骨干的作用,在社会不同领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生产力和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专业从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专业技术工作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曾对中外企业家说,“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今后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仍然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2]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形态,体力加脑力,制造加创造,甚至可以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乃至于所谓颠覆性的技术,中国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上新的台阶。[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集聚人才体制就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人才体制。集聚人才就是集聚强国之能量、集聚民族复兴之能量、集聚建成小康社会之能量。可以说人才的集聚之时就是我们民族复兴之日。集聚就是集合,聚集。我们理解人才集聚不仅是简单的人的集合,更应该是人的活力和创造力的集聚。通过环境的营造和制度的导引,调动蕴藏于人体自身的内生动力并集中交汇,聚成创新、创业,强国、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能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中国梦让专业技术人员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让他们更加懂得了当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借社会改革的强劲之风,集聚内生动力,做奋发有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换言之,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系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责任与行为。这里不仅意味着占有特定社会位置的人所完成的行为,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他人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所持有的期望。社会角色主要包括了三种含义,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社会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
在社会舞台上,人不能随心所欲的扮演角色,角色的承担首先要有一个确定的过程,或者说需求经过“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等与其承担的角色相一致、等同的。角色确定是在长期社会互动中完成的。角色确定也常有失误的情况,如不能胜任角色、未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角色等。角色的确定是否有效,最终是由社会决定的,但它也与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不可分。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能够恰当地行使角色的权利,努力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期待。 自觉的角色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经常体验到的。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在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中,专业技术人员所担负的社会角色正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而言,人们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角色具有较高的期待,因为他们更多地接受过专业教育,他们的理性思维可能更加发达,他们的工作经验可能更加丰富,因此他们对各种利益关系以及人际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因为他们的行为对所在行业以及社会具有更大的效用性,所以他们的行为更应该符合其社会角色。理论上讲,角色认同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的角色;其次,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的角色;再次,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常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的角色;最后,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为全社会期待和关注的人群,应该具有角色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认同社会的角色期待,并将其内化于心,生成内生动力,不断调适自己的角色行为,努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每一个杰出的、伟大的人才,都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中实现的。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风靡全球,教授这门课的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并总结出了以下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其中一条就讲到:“做事有三个层次:工作、事业、使命。找到你在这个世界的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承担使命、探究知识、增强能力、奉献社会。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于2015年毕业之际,在见到毕业生名册上人员的姓名时,按手其上,低头为他们每一位祷告。祈求他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怎样才算是“不负此生”的生活呢?他将钱穆老师的一番话送给了同学们:“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他说“你们一个人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怎么做事业,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一定先要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就应该在今天的时代中来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大部分的人不能认识时代,只能追随时代,跟着这个时代跑。这一种追随时代,跟着时代往前跑的,这是一般的群众。依照中国人的话来讲,即是一种流俗。每一个时代应该有它一个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来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学术,干出理想所需要的事业。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应以它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要有服务他人的谦卑心怀,时刻不忘为社会、国家以至全人类出力。
社会责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现在也讲求“人文主义”,所谓人文主义注重一个“人”字,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人都有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权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所以说,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中国历史千年不遇的转折的大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进入民族复兴的关键期。为此,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专业技术人才迎来了再创辉煌的新时代。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重任,也检验我们的行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人民的希望、历史的重托,专业技术人员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