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此观点发展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一人才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深刻揭示出集聚人才的基本规律。我们的改革就是要以“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为宗旨。从根本上说,对人才的尊重是最好的社会环境,要形成四个尊重的制度和文化,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提倡“四个尊重”,有利于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服务于人民和造福于社会;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如果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和贯彻“四个尊重”,我们就可能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在把握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失之偏颇,而且在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方针上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的实际效果。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个尊重”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尊重。劳动的主体是人,知识为人所掌握,创造是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实践,人才是勤于劳动和勇于创造的人群。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而尊重人,就不能仅限于言表而不深人到内在的德性修养,也不能流于形式而不转化为社会的伦理要求。可以说,对于人或者其它对象采取尊重的态度,不仅是实现执政党自身政治目标的方式,同时也通向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道德状态的途径。尊重什么对象,不仅反映着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立场、观点、利益、需求,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和社会文明的标尺。
贯彻“四个尊重”要在全社会进一步采取切实的举措,以形成“四个尊重”的主流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要积极营造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鼓励投资创业的社会氛围,营造资源合理流动的社会氛围,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要通过舆论宣传、各种示范效应和激励措施等全方位的努力,进一步在全社会提倡热爱劳动,尊重知识和人才,崇尚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意识和社会风尚;大力表彰和积极引导这种健康进取的价值追求,以抑制和逐步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以及那种好逸恶劳、醉生梦死的人生哲学。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要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要建立长效机制。政策制度带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四个尊重”作为一个方针,固然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但毕竟是一个原则要求,需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把它转化为一些可操作的东西。否则,“四个尊重”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很难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媒介,宣传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宣传依靠专业技术人才振兴经济的先进经验,宣传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建功立业的模范事迹,进一步优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
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是指专业技术人员是各级各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构成要素,是各级各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主体,在各自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积极发挥作用并居于重要地位,也应该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只有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切实符合组织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重视其的存在价值,让专业技术人员感觉组织是把他当回事的,他就愿意扛起一份责任,有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会尽全力把事做好的。尊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地位,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是调动主动性、创新性的根本源头。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资源。创新人才体制应坚持“以用为本”。这是对人才价值本位的内涵解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理念,其制度意义在于解放人才的创造活力,战略目标在于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统一。
以用为本的核心是满足发展的需要。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以用为本的人才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落实。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理念,是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作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等等。人才的使用过程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过程。每个人对需要的满足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通过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自我满足;其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互相交换其活动和结果,从而达到各自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人们的互相满足。人才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没被用的状况。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都得靠现有的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也要靠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激励制度,拓宽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渠道。以此广开言路,广纳民智,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广泛参与、积极参与。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拟制定的社会政策向社会公开,使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有着充分而广泛的民意表达,确保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不同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应选择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
美国波斯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他的《选择职业》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得阐述了“人职匹配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与之相对应,每一种职业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一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同所从事职业的工作性质和条件要求越接近,工作效率就越高,个人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每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进行合理的人职匹配。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把职业与人的匹配分为两种类型,即条件匹配和特质匹配。条件匹配指职业所需技能和知识与掌握该种技能和知识的人之间要匹配。特质匹配指某些职业需要具有一定特质的人来与之匹配,比如,科学家需要富有创造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个性特质与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关联。人人都有选择与其特质相适应的职业的机会。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在职业决策中最理想的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得到乐趣和内在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每一类人才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规律。比如工程技术人员,要在工程项目中成长起来;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要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但我们现有的人才评价政策,尤其是职称评审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才成长规律,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在购车、子女上学、多子女上户等各个方面还会受到当前国家或者地方政策的限制,这就会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是否回国创新创业的选择。这就需要增加政策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差异性。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其在职业生涯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对不断集聚专业技术人员的内生动力意义重大。职业生涯规划是专业技术人员谋求自我发展的个人设计,但组织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制度体系等辅助性措施从外部加以指导。恰当地参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专业技术人员的个性化特征和职业发展动向,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能力及自我目标,加强个体管理;再辅以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兴趣、特长和公司需要相结合的培训发展计划,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专业技术人员真正安心于企业工作并发挥最大潜能,创造出企业与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与条件。
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是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因此,专业技术人员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是专业技术职业发展的关键。要平等地对待各类人才的发展,把“四不唯”落到实处。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管理,尤其不能用党政人才的管理方式去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分散专业技术人员精力,要让他们一心一意搞科研、搞技术、攻难关,要千方百计创新管理方法,不去占有科研人员时间,不去浪费他们的时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优化环境,统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实现人才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遵循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作为衡量人才工作的重要指标,为专业技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