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 韩融
这些文字让我重新回忆起了那段无虑、自由、满是挑战而又惊喜不断的青春,让我重新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寻的梦和那些年我们一起遭受的挫败,让我重新反思曾经的我、重新审视现在的我,让我鼓起勇气面对未来的选择。
再见这段经历,再见我曾经的青春。那颗因百年人生的二十五分之一即将飘过而多愁善感的心已无法停止对这四年生活的怀念。一段似水年华无可挽回地被封闭,一段青葱岁月无可奈何地成为回忆……
青涩的青春是难以淡去的记忆。忘不了八达岭的号角,忘不了在徐特立图书馆度过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忘不了国庆时70多天集训的友谊,忘不了中心花园沉甸甸的柿树……让我们把镜头拉长,站在青春的站台,回顾大学的时光。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大一,我想 “忙碌”再合适不过了。忙忙碌碌的08年,紧张而又充实。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多抽出时间静心思考,少些自傲,多些谦诚,少些蒙昧,多些洞察,或许可以收获更多。
记得当年和父母一起到良乡报道。九月的北京骄阳依旧似火,环视着陌生的校园,陌生的人群,想到未来四年都要独自在这里生活,心中还是有些担忧。渐渐地,担忧变成了焦躁,对家的想念时不时地涌出来,离开熟悉的环境,脱离了父母的保护,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事宜,情绪总是莫名其妙地紧张。“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大概就是说的当时的状态吧。
还没来得及在低沉的情绪中清醒,人生中第一次正规的军训开始了。现在仍能时不时想起八达岭清冷的月光,漫天飞舞的黄沙,教官沙哑嘹亮的口令,还有宿舍墙上用来计算日子的小道道……不知怎么地,慢慢想通了,即使内心再不愿意,雏鹰总要面对悬崖,在老鹰一遍遍的督促下,去更广袤的天空中翱翔。也许这就是成长。
从八达岭回来,真正的大学生活才算开始。课程从早至晚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活好像比高中还要忙碌。背着厚厚的教材,奔波在理教和综教之间,总是感慨为何大学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现在回想起来,或许就是那时的高强度学习,让我在大一就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拿了一等奖学金。虽然生活被各种课程占满,但总觉得如果仅仅只是埋头苦读岂不是跨入了另一所高中。于是,我开始穿梭在各个学生组织之间,做班里的团支书、学生会的部长、服务队的成员、辩论队的辩手……角色不停地转换,总是充满着新鲜感,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再有意思的事情,做久了也会倦怠。反反复复总归是那么几件事情,热热闹闹终究不是踏实的生活。现在仔细想想,如果当时能及时静下心来总结总结,回顾回顾,或许可以成长得更快。总是浮在天上的人迟早要摔大跟头,真正能够大踏步前进的是脚踏实地的人。
就这样,我过着过去高中时代不曾有的生活,挥霍着从未舍得挥霍的青春,带着一颗些许轻狂高傲的心开始了大学之旅。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大二,“机遇”更适合一些。
即使在梦中,也从未想到过能在大二的时候拿到三个商业挑战赛的冠军和一个挑战杯的金奖;从未想过没有学习过专业课的我们能写出3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更从未想过能得到十几位未曾谋面的老师的帮助。如此多的 “从未有过”,一连串的机缘,一连串的惊喜,让我常常怀疑,如果再来一次,我是否还会那么幸运地坚持下去。大二半年的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三场商业挑战赛。难忘徐特立图书馆二层的案例讨论室,六个大二的学生在那里度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难忘良乡通往中关村的路,几乎每周都要拿着计划书往返几次;更难忘初次来到主楼的情景,来来回回逛了好几圈,终于鼓起勇气无比忐忑地敲响陌生老师的门,紧张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渴望得到老师的专业指点;忘不了大赛前的紧张,一遍遍地跑洗手间,擦不完手心里的汗;忘不了听到得奖时的激动兴奋和紧紧相拥时那温暖的怀抱。或许就是这些挑战,这些尝试让我在大二的时候载誉满满,收获颇丰。
在这一年,有太多的忘不了,太多的回忆,沉甸甸地装在我的脑子里,刻在我的心底。有时常在想,当我老了,头发白了的时候,或许会忘掉很多人很多事。但这一年,这些人,这些事,永远也舍不得让它消失在记忆中。
“回归”二字可以总结大三的故事。
大一品尝了各类学生组织,大二走出校门参加了多场比赛。大三时总在想大学生活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虽说这种生活很有意思,但静下心来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会的一些东西都用干净了,过去曾引以为傲的一些能力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能找到。于是总想找机会再突破一些,再多学一些,再沉淀一些。我开始将视线重新回归到了学习上。大三上学期慢慢从学生组织中抽身而出,开始终日泡在图书馆中,准备GRE和托福考试。常常是六点钟走出宿舍,在体育馆上面抱着红宝书一遍遍地扫描总也陌生的单词,百般折磨之后狠下心来背完了 《要你命3000》。回想起来,那是我学习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九点半图书馆闭馆之后还要跑到三号楼再学两个小时。那时在从三号楼到图书馆的路上总有固定的那么几个人,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但也算是那时期的共同奋斗的战友吧,希望他们都能如愿以偿。几个月的高强度训练下来,虽然最后没有选择出国,但脱层皮学英语的经历永远难忘。
英语是技能,但不是能力。真正能力的培养仍旧需要学术水平的提高。人生中总会遇到几个贵人,帮助你,指导你,将你引向正确的方向。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大三写出了两篇学术类论文,发表在了国家级刊物上。现在仍记得看到自己码出的字变成铅字时的喜悦,有太多的感恩说不尽。最初的文章被老师称为草稿纸,经过二十几次的修改,慢慢地成形,慢慢地专业化。大三的经历成为学术路上的敲门砖,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做学术搞研究要比学生工作辛苦得多,需要静心、安心、耐心地钻研。因为常常是一个人面对着令人头痛的论文集,有时会感到很无助,有时也会怀念做学生工作时的欢声笑语,朋友陪伴。但是,既然选择了从头开始,就要脚踏实地从头学起。前路注定寂寞,注定艰难,正因为如此才更值得挑战。老师曾说,工作需要聪明人,更需要脚踏实地。大到最前沿的学术论文,小到最简单的画图制表,需要一遍遍地推敲,一点点地打磨。由于做事情经常求快,追求速度,小错不断。所以有时一个模型需要几十次的来回调试。正是这个过程让我变得细心、踏实。这是千金难买的珍贵经验。
“选择”可以用来形容大四的时光。
转眼到了大四,大学时光只剩下四分之一。毕业后大部分人的去向已经大概敲定了。选择出国的忙申请,选择工作的忙实习,选择考研的忙复习,选择保研的忙资料。曾经,出国是我的第一选择,为此,大三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红宝书。后来,听从建议,暂时放弃了出国读研的打算。一个月后,我选择了保资,继续留在北理工从事学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感激默默支持帮助我的朋友,感激给予我指导的老师,感激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的父母。
越长大越明白,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最合适自己的一定是最好的。或许不是最好,但却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千万要牢记:人生原本个个都是原创,不少人却悲哀地成了盗版。
毕业于有形的大学,走进了无形的大学。这个大学叫社会,天地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它无形而又有形,无边而又有边,无门而又有门。离别总是感伤,回忆总是珍贵。回首过去的大学时光,太多的记忆难以割舍,太多的成长值得纪念,太多的故事值得留恋,太多的人值得牵挂。最后用一首诗勉励未来的自己,警示未来的我们:
追求时,
为达目的,要计手段;
屈尊时,
要为五斗米折膘,不为五斗米折腰;
危难时,
不惧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痛苦时,
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失意时,
不要以为就自己倒霉,其实别人也活得够累;
得意时,
不要得意忘形,小心被打回原形;
见义时,
路见不平一声吼;
受辱时,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之后去睡觉;
做人敢想敢说,敢于直笔敢爱敢恨,敢于犯忌服从真理,不媚权力;
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
可以不伟大,但不能卑鄙;
有游戏心态,但不能游戏人生;
讲求技巧,但不可投机取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