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者才之主,做成功路上的有德之人

德者才之主,做成功路上的有德之人

时间:2023-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商品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在下降,但社会对个人的品德要求却越来越高。一个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品德修养的明证。勉励诸子德才俱进,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基础。特别是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对太子的德行修养影响最大。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仆,这个比喻是很独特的,也十分恰当。

原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意译

一个人的品德是才学才干的主人,而才学才干只不过是品德的奴隶而已。一个人假如只有才学才干而没有品德Ԛ养,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隶当家,这样哪有不使家中遭受精灵鬼怪肆意祸害的道理?

清心智慧

一个人如果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反之,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了点,但他只要虚心好学,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的人更值得我们尊敬。

其实,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极其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在下降,但社会对个人的品德要求却越来越高。一个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品德修养的明证。有的人喜欢猜忌,有的人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有的人喜欢两面三刀,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才能又有谁敢放心地任用呢?

品德需要用意志长久磨炼,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和品味,才能养成。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重视品德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就严重地败坏了自己的品德,长此以往,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不要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是文盲,妻子也并非名门闺秀,但他的孩子们却都非常出色。这得益于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元朝灭亡的教训让朱元璋更明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道理。毕竟,辛辛苦苦打来的江山岂能在自己百年之后就付诸东流?因此朱元璋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他认为,“德”既能补体,也可补智。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

一天,太子、诸王静候一旁,朱元璋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你们知道‘进德修业’的道理吗?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表现在外,所以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都退避三舍。自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聚拢在你的周围,不肖者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国家未有不治,不然就没有不失败的。”勉励诸子德才俱进,为日后治理国家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使诸子“进德修业”的目的,朱元璋还亲自为孩子的老师们制定了对孩子的教育方针。他说:“好师傅要做出榜样来,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我的孩子们是要治理国事的,诸功臣子弟也要当官管事。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正心,正了心,什么事都可办好;正不了心,各种私欲便乘虚而入,很要不得。你们须以实学教导,不要学一般文士,只是背诵辞章,毫无用处。”

根据这一方针,开国以后,朱元璋除在宫中建大本堂,收存古今图籍,聘请各地名儒,以儒家典籍教育诸子外,还精心挑选了一批有德行的士人,充当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对诸子进行严格、系统的封建“德行”教育,尤其注意发挥师保们的作用。

基于“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璧,不以付拙工”的思想,洪武元年立皇太子后,他便委开国重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让他们“以道德辅导太子”,“规诲过失”,使太子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对太子的德行修养影响最大。

从朱元璋教育子女可以看出他主张:百学德先行,育教先育德。一个人如果想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首先要把自己的德行修炼好。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品行不良的“魔鬼”,因而在外界强烈的刺激和引诱下,加之道德意志比较薄弱,不能够以正确的观念遏制某些恶的欲望,逐渐养成了很多恶习。因此,要坚决地制止心中的“恶魔”,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同时加强自己的知识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仆,这个比喻是很独特的,也十分恰当。一个人如果缺“德”,无论他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多么强的能力,多么高的水平,都不能称得上一个完善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