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意译
追逐名利的思想根基如果不从内心彻底除掉,即使表面上轻视世间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甘愿过着一瓢饮的清贫生活,最终也摆脱不掉世间名利的诱惑;外来的影响不能被自身的正气所化解的人,虽然他的恩惠能够泽及世上所有的人并有利于后代万世,最终也只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清心智慧
争名夺利之累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得不说名利之诱惑也确实太大。一个人不消除错误的名利观念,不论他如何标榜清高声称退隐林泉,都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托词。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时期的退隐文化竟成了争名的另一种方式,即所谓“终南捷径”。许多人不如意时便高歌隐退,但一有时机,便又马上出仕。唐代的卢藏用本来功名心很强,可是他却善于造作而隐居京师附近的终南山,当他因清高之名而很快获得朝廷征用时,竟毫不隐讳地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佳趣!”
从古至今,只有正气一身,道德纯真的人才可能淡泊名利。其实一个人隐世出世之举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看他的修养——是正气居多还是私心杂念满身,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利国利民。
上古三帝尧、舜、禹,就是这种哲学的实践者。
古书上说尧非常厉害:“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虽然富贵但是不炫耀不骄傲。他即位之后,首先是任人唯贤,促使内部达成统一。他做起事情来也比较平和低调,他亲自考察百官的政绩,奖励高贤,惩罚贪佞,这种为万乘之尊却依然事必躬亲的作风,正是他务实的一面。他当帝王时,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位时世风淳朴,人们相处和睦,也是得益于他的高瞻远瞩。
第二个帝王舜则与尧不一样,他不像尧那么富有,而且母亲早逝,又遇到一个残酷的继母,最后被逼离家出走。尽管这样,他也不抱怨,对父母仍不失子道,出走后依然想办法照顾他的继母,以尽孝道,对他那个傲慢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也给予了极大的宽容。甚至到后来,继母和兄弟霸占了他的财产,还要杀人灭口,他都原谅了他们。
他用宽容、朴实的行事作风感染了众人,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他的周围,都想和他同甘共苦。好事传千里,当时的天子尧知道舜的德行后,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舜。并将天子之位禅让于舜。舜行事朴实低调,又有雄才伟略,尧把天子之位传于这种人是明智之举。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帝尧时,中原常常有洪水,百姓愁苦不堪。鲧治水患九年,未果。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亲自视察河道,改进治水方法。他翻山越岭,漟河过川,规划水道,到了很多地方,根据地势高低设法引洪水入海。
大禹为了治水鞠躬尽瘁,“三过家门不入”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后来禹经舜赏识得天子之位,成了真正的大人物。像尧、舜、禹这样的人其实都是心中有天地,但是却都很低调。他们不炫耀,只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高远却从现实出发,时刻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部的名利所迷惑,一心只为他人。在现代也是一样,那些能够真正领会“拔除名根,消融客气”人生哲学的人往往都能成功。
儒家所讲的中庸境界,一直备受推崇。儒家经典《中庸》说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可谓大有深意。在平凡生活中境界高远,却立足于现实,不为名利等外物蛊惑,时刻保持中庸的态度,即凡事于高处立,于平处坐,于低处行,便可实现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