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处患难而不忧,遇权豪而不惧

处患难而不忧,遇权豪而不惧

时间:2023-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而事实上,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不以苦为苦。德行高尚的君子不仅身处逆境而不忧、笑对苦难,而且能够不畏权势,同情弱小。

原文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意译

有能力和德行的君子哪怕面临困难的环境也不会忧虑,而在安乐宴饮时却知道警惕;遇到有权势或蛮横的人并不害怕,而对那些年老无助的人却很同情。

清心智慧

修养深厚、品德高尚的人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较强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好的品性。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而且,他们在享乐安然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他们有高深的追求并能够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贫苦无助之人,他们会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在面对世间万物的时候,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窃窃自喜,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委靡不振,这种喜怒不扰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而苏轼恰好就是这样一位智者。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苏轼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他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东坡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年老的苏东坡来说,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

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不以苦为苦。明理者往往不会被一事一物所纠缠,而是胸怀宽广,淡泊自守,虽然生活在恶劣环境中也不会忧心忡忡,安乐悠闲时却会居安思危;遇到豪强权贵不会畏惧,但是遇到孤苦无依的人却具有同情心。他们与常人的处世差别在于他们意志坚强,能够处变不惊、居安思危、不畏权势,扶危济困。

德行高尚的君子不仅身处逆境而不忧、笑对苦难,而且能够不畏权势,同情弱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亦是如此。他虽然出身于贵族之家,却能够体恤到普通百姓的艰辛,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同时,为了国家安危,他又敢于和恶势力做斗争,哪怕是以牺牲性命为代价。

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里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石缝里。

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纷纷夸赞屈原。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百姓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学习。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之人所称颂。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说法让很多人对不关自身的事毫不在意;而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如果与己相关,人们就会全身心地关注它。屈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他人之苦为苦。

真正的君子对待自己的荣辱得失能够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却难以心安,因为他们总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面对权贵更是不卑不亢,始终如一。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之时人们应当居安思危,风浪来袭时也应处变不惊,风吹雨打时从容淡定,风和日丽时对天地人事充满怜惜之情,这样人生之船才能够行得长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