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施人勿念受施勿忘,做人常怀感恩之心

施人勿念受施勿忘,做人常怀感恩之心

时间:2023-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文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韩信自是心中感念。宣子于是命人将食物送给他吃,那人吃着吃着却留下了一半。宣子的一念之善为他后来的大难不死埋下善因,为报一饭之恩而不惜违抗君令的武士也着实令人敬佩。

原文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意译

受人的恩惠虽然很多很大也不设法报答,但是一旦有一点点怨恨就千方百计地报复;听到人家的坏事即使很隐约也深信不疑,但是对于人家的好事再明显也不肯相信。这可以说是刻薄冷酷到了极点,应该严加戒绝。

清心智慧

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是一颗感恩的心。生命之始,是父母给予了你无微不至的呵护;当你停歇匆忙的脚步,是爱人递给你一杯温暖的茶;在你遭遇困境时,是朋友为你两肋插刀;当你突遇坎坷,是陌路行人为你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心怀感恩,浮躁的情绪会稀释,紧绷的神经会放松;心怀感恩,自筑的围墙会坍塌,内心的温情会释放。因此,要学会感恩,感恩那些值得我们感恩的一切。

天空会因一丝云彩而更深邃,大海也将因一朵浪花而更澎湃。一双援助之手将拯救无数生灵;一次细心呵护将感化无数心灵。伸出你援助的双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同时学会帮助别人,这个世界将会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韩信少年时,家中十分贫寒,他又自幼父母双亡,生活过得自然更是凄苦。虽然他自己发愤图强,读书习武,但是却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养活不了自己,就只好去别人家吃白食,为此,他常常被别人冷眼以对。韩信不甘心,于是就自己拿着钓鱼的用具,到江边钓鱼来换钱,可即使这样,他的生活还是青黄不接,饥一顿饱一顿。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在江边浣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漂母见到韩信三餐不饱,很是可怜,于是,她就把自己的饭食分给韩信吃。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韩信自是心中感念。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被封为淮阴侯,就回去寻找漂母。他派出多人,四处寻找,最终以千金相赠,之后常说:“没有漂母,便没有今日的韩信,一饭之恩,必当铭记终生。”

古人常怀感恩回报的品德,今人自然更需要汲取古人的品德智慧,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心怀无限的感恩之情。要知道,懂得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好而优秀的品质。

人们常说:懂得感恩的人,会懂得珍惜,就容易得到幸福。幸福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满足与恬然,它用金钱买不到,用得意换不来,只有一颗玲珑剔透的感恩之心才能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发现美好,感恩美好,从而能够享受到他人所享受不到的幸福。可以说,感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一日外出时,他见一人饿倒在地,忙上去询问。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于是命人将食物送给他吃,那人吃着吃着却留下了一半。

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被他的孝心所打动,就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让他带给家中的母亲。

后来,晋灵公想杀宣子,危急之际,灵公武士中的一人却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他不告而退。

宣子的一念之善为他后来的大难不死埋下善因,为报一饭之恩而不惜违抗君令的武士也着实令人敬佩。知恩图报是情理之中的事,以德报怨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就更考验人的胸襟与气度了。

有些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意是:你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回敬你。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但如果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后果是沉重的:原本是一个人痛苦,现在却是两个人痛苦。别人犯的错误,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复呢?学会冰释前嫌、宽容他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下余地。

一个人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才容易获得幸福。感恩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珍惜,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感觉,在某一刹那,心中的某一根隐秘的弦,忽然被拨动,泛出圈圈甜美的满足感,那便是幸福。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就拥有了人生最重要的美德,生活最重要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人、很多事,不管是现在、过去还是未来,只要你心怀珍惜,懂得感恩,用爱心浇筑生命,就会拥有一颗幸福的感恩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