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选择应避免知觉偏差

选择应避免知觉偏差

时间:2023-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明在用人方面有许多高明之处。孔明从认识魏延第一天起对他就有偏见。由于孔明对魏延的偏见,使西蜀丧失了一次夺取中原的良机。司马懿的话从反面证实了魏延建议的正确性。孔明不肯用魏延的奇兵之计,实是因为他对魏延不信任,不愿意让魏延远离大部队。孔明乃大智大谋之人,岂有不知魏延此计的妙处。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叛与孔明的偏见并非没有一点关系。

孔明在用人方面有许多高明之处。但是,孔明在用人方面并非没有失误,例如,他对魏延就有很大的偏见。纵观魏延一生,几十年来只见有功,不见有过,刘备极为器重魏延,封以高官,委以重任。但是,孔明对魏延始终存在一种成见,看魏延总有点不顺眼,时刻戒备,使蜀中这员猛将始终不能尽展才华。

关羽战长沙之时,长沙太守韩玄怀疑老将黄忠,令斩老将军。魏延救了黄忠,率百姓起义,杀了韩玄,并引百姓出城投奔关羽,使关羽不费大力气就得了长沙。若无魏延,黄忠死定了,关羽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取长沙。

关羽引魏延来见刘备、诸葛亮,诸葛亮二话不说,竟令刀斧手将魏延推下斩之。刘备惊问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何故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刘备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这才免魏延一死,但还不算完,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孔明这番言行也太没道理了,《三国演义》中表:“韩玄,轻于杀戮,众皆恶之。”孔明竟让魏延去忠于那么一个“众皆恶之”的主人,不许魏延弃暗投明。

孔明从认识魏延第一天起对他就有偏见。孔明“惜其勇武”,才用魏延,既用魏延,又疑魏延,不但约束了魏延的积极性,而且埋下关系不睦的种子。

由于孔明对魏延的偏见,使西蜀丧失了一次夺取中原的良机。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军都督夏侯楙调各种军马拒敌,魏延向孔明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

“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能。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行,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魏延此计既合兵法中的奇正并用的策略,又符合当时的敌情、地形、道路等战场形势,让诸葛亮率大军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以保证他从子午谷出奇制胜。司马懿后来说过:“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司马懿的话从反面证实了魏延建议的正确性。

孔明不肯用魏延的奇兵之计,实是因为他对魏延不信任,不愿意让魏延远离大部队。孔明熟读兵书,焉有不知奇正并用的策略。孔明乃大智大谋之人,岂有不知魏延此计的妙处。退一步说,即使魏延的奇兵兵败,损失的不过是五千兵马,而孔明此次带来的是十万之众,并不伤大局。

孔明死后魏延的反叛与孔明的偏见并非没有一点关系。如果孔明对魏延从一开始就信任,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最后未必会出现魏延被杀,蜀国损一栋梁的悲剧。魏延一生确无大错,最多不过是在背后发发牢骚而已,埋怨丞相怯懦,自己怀才不遇,不能人尽其才,试想,一位屡建战功的老将军,长期处于被上司怀疑、制约的环境中,心中能不气愤吗?

领导者择人用人,平民百姓选择朋友,中青年选择理财方式、求职择业,常常会受晕轮效应的左右,以致造成选择失误。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是外表,即表面形象,外表往往造成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常常会引发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认识。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出现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扩大了许多。人对某事或某人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有时会扩大到其他方面。把心理学中的这种错觉现象,称为“晕轮效应”。这种晕轮效应,就像太阳光的光环一样,把太阳的表面扩大化了,这是人们知觉认识的偏差,其对于人们的正确选择有着负面影响。

先入效应是一种晕轮效应。先入效应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先入为主。人们习惯于接受最先接受的东西,并为其寻找旁证或解释,选择能够证实先入印象的材料,如第一印象是好的,那么有关不好的方面则被忽略,只注意并选择有关好的方面,反之亦然。孔明对魏延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所以魏延的好处他常常看不到。

片面效应也是一种“晕轮”,它是指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知倾向。人们常常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对事物作出整体评价,而忽视事物的其他属性。

另一种“晕轮”是刻板效应,也称为成见或定势,它是指人们认知的凝固倾向。人们的认知有时是停滞的、僵死的和机械的,缺乏动态和变化的观点。

要清除偏见,首先要“得其精而忘其粗”。注意事物的本质,不在于表面现象。再者,要兼听。“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偏听只知其事物的一面,而兼听则可知事物的全貌,因而可避免偏见的产生。一事之功过往往仅能反映某人一方面的才能和不足,不能反映其诸方面的情况,只有数事并察,才不至于产生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