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西蜀后继乏人,朝中文靠蒋琬、费祎,武靠姜维。但是,蒋、费均为守摊之人,才气不足,且无进攻能力;武将姜维只能领兵打仗,缺乏治国安邦的能力,难负天下统一的重任。身为大将军的姜维竟然斗不过宦官,只得避祸屯田。蜀军更无大将,不用说刘备时代的关、张、赵、马、黄式的一流战将没有了,就是孔明时代的魏延、关兴、张苞、王平、马岱式的二流战将也没有了。原来数不着的三流战将廖化当上了主力大将,实在勉为其难。后人常用“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词讥讽一团体人才平平,只能是“山中无虎,猴子称大王”。
西蜀政权衰落得很快,原因就是缺乏杰出的人才。曹操、孙权的人才群如同接力跑,人才是一茬一茬的。曹操生前,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等高才;曹操死后,魏国又有司马懿父子、邓艾、钟会等高谋之人接过智囊团的班。孙权的人才群,先是由周瑜、鲁肃等人组成,后又由吕蒙、陆逊等人接班。刘备的西蜀则不然,仅仅造就了一茬人才,孔明一死,竟无一位能继承事业的接班人,这无疑是导致西蜀灭亡的原因之一。
孔明只活了54岁,他的早逝是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所致。而过度操劳又源于他“事必躬亲”“亲理细事,汗流终日”的包办做法。他“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可谓事无巨细。为此,主薄杨仪曾劝孔明:“处理政事,各有专责,上下之间,也有分别。所以古人说,王公是坐而论道的,士大夫是作而行之的。丙吉不闻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这都是名位不同,各有专职的缘故。现在丞相校阅薄书文件,汗流终日,岂不太劳苦了吗?”杨仪很有些管理头脑,他借两个历史人物劝诸葛亮遵循管理跨度原则。
丙吉是西汉宣帝的丞相,有一次他外出看见有人在街上聚众斗殴,死者伤者横于道路,丙吉却过而不问。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闻不问,丙吉回答说:“民人斗殴,死伤归长安令、京兆尹来管。”
陈平是西汉文帝时的丞相,有一次汉文帝问他国家一年收入多少钱,陈平说:我不知道,可以问问财政部门。汉文帝又问他国家一年收入多少粮食,陈平说:我也不知道,可以问问粮食部门。汉文帝又问道:你这个丞相究竟干些什么呢?陈平回答:丞相上辅天子,下管群臣,这才是我应当做好的事。
所谓管理跨度,又称管理幅度,即管理者直接领导、指挥的人数。对于工作任务比较相似的、工作岗位比较相近的,可以加大管理幅度;对于工作任务复杂、工作岗位相距较远、工作任务需要协调,可以减小管理幅度。无论加大还是减小,管理幅度总有一个“度”,如果管理幅度过大,不但管不过来,而且会到处出漏子。所以,任何管理机构都有层次,上一个层次只管下一个层次,下一个层次只对它的上一层次负责,管理者才可能具有合适的管理幅度。
孔明事无巨细,全部包揽的做法有两点害处:
其一,不利于人才的成才和事业的永续。
孔明是个很讲情义的人,懂得知恩报恩。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知遇之恩,完成刘备的托孤重任,“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孔明包揽大小事情绝对不是为了专权,唯一的原因是对别人做事不放心,怕部下做坏了做错了事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但是,在这种“不放心”之下,部属被夺去了应有的权力,其积极性和上进心大大受挫,其能力和水平因为缺乏实践而得不到提高。小孩学走路肯定要跌跤,但是人们绝不会因害怕孩子跌跤而不让他学走路。包办代替的做法影响了接班人经风雨、见世面,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其二,容易犯主次不分,因小失大的错误。
领导者要想大事,做决策,抓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让部下去处理局部的、一般的、日常的工作。一个人无论怎样才华横溢,也不可能干好主、次所有的工作。如果什么都干,可能什么也干不好,就像什么病都治的药可能什么病也治不好一样。
将属于部下的权力授给部下,不但可以使领导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处理大事,而且还可以使部下独当一面,发挥自己的潜能。领导者要想大事,作决策,抓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让部下去处理局部的、一般性的、日常的工作。因为人之所“管”,不专则不能。
记住罗曼·罗兰的这句话:“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