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端架子也须适度

端架子也须适度

时间:2023-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判,有时需要端起“被人求”的架子,但端架子也须适度,一旦架子端得太大,可能会把谈判的路堵死。刘备此举已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故事中的诸葛亮展示了他高超的谈判技巧。谈判者应当利用“被求者”的身价,既有效地使谈判双方达成利益互惠的协议,又尽可能地为己方多争取一些实惠。过分的强硬会使被求者变成求人者,或者使谈判破裂。

谈判,有时需要端起“被人求”的架子,但端架子也须适度,一旦架子端得太大,可能会把谈判的路堵死。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老幼皆知,无需再述。刘备此举已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故事中的诸葛亮展示了他高超的谈判技巧。

诸葛亮深知愈难得到的东西价值愈高的道理,于是把自己摆在被求者的位置上,坐而待价。但是,如果让刘备认为高不可攀,知难而退,断了念头,诸葛亮又怕失去遇明主的可贵机会。所以,他既牢牢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又不断给刘备传递信息,提出问题,防止刘备知难而退。

诸葛亮乃一代奇才,当然不会轻易出山。他把自己摆在被求者的位置上,一是抬高自己的身价,获得既为帝王臣又为帝王师的双重身份;二是要考察刘备是不是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宽厚仁爱、礼贤下士、勤政爱民,考察刘备想做什么,能容怎样的谋士,今后将如何对待自己。如果不把自己摆在被求者的位置上,就不可能完成对刘备的全部考察。诸葛亮对刘备的考察,以刘备下跪痛哭苦苦哀求,哭得“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才告结束。诸葛亮在被求者的位置上获得了为帝王师的地位,而不是如春秋时代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们门下的谋士食客的地位。

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诸葛亮虽然把自己摆在被求者的位置上,但始终把握着“度”,并没有盛气凌人,也没有失礼地强硬拒绝。他深知,阴极必阳,物极必反。细心的读者可以在看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发现,刘备曾遇到过诸葛亮的密友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也遇到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人。几乎所有与诸葛亮有极其密切关系的人全让刘备在新野、隆中两地之间的路上碰到,不可能如此巧合,这都是诸葛亮事先精心安排的。诸葛亮的密友、亲属们受他的委托,或歌,或诗,或言,不断地将诸葛亮的信息传递给刘备,不断向刘备提出问题,这才使刘备自信见面已成定局,才能面对孔明的春睡,而在太阳底下站了几个小时。

谈判桌上,“被求者身价高”是一条规律。谈判者应当利用“被求者”的身价,既有效地使谈判双方达成利益互惠的协议,又尽可能地为己方多争取一些实惠。所以,适当地端端架子,对对方不冷不热,与对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都是允许的,而且也是有效的策略。但是,如果,态度强硬得过度,架子摆得太离谱,世人望而生畏,不敢高攀,一下子把谈判的路堵死,那么,被求者就没人去求,被求者的身价立即下降,皇帝的女儿嫁不出去了,反而还得求人帮忙,谈判的砝码就会偏向他人。

过分的强硬会使被求者变成求人者,或者使谈判破裂。因此,处于被求者的未知的一方在策略上要有一定的弹性。谈判者不妨学学诸葛亮,既占据主动地位,又见好就收。如果孔明不向刘备传递一系列的信息,如石广元、孟公威在酒肆所歌:“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独善其身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传递了孔明举棋未定的信息,如诸葛均的歌声:“风翱翔于千仞兮,非吾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更直截了当地传递了孔明要择什么样的明主,以展现宏伟抱负的信息。如果刘备得不到这些信息,很有可能断了念头。

谈判最忌使用强硬的语言。摆出蛮横的态度,被求者更要注意这点,否则一旦激怒对方,谈判破裂,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被求者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孔明虽然在一顾、二顾茅庐中未曾与刘备见面,但以孔明为首的谈判小组已经开始与刘备谈判了,只不过语言十分委婉,含蓄且又不失礼。三顾茅庐时,孔明也表现得有礼有节,并未摆出被求者的架子,诚恳、认真地作出隆中对,使刘备虽处于求人者的位置仍不失面子。至于刘备最后下跪哭求,那是刘备的谈判技巧,不能怪孔明不近人情。

中国有句古训:“适可而止。”谈判中强硬的态度、巧妙的技巧,可奏效于一时,但不可能奏效于一世。正确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谈判过程中有不测之风云、瞬间,有利者变为不利者的事屡见不鲜。既然是谈判,双方必然都有利可图,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被求者”和“求人者”,“被求”和“求人”都是相互的,而且相互转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