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感召力是如何建立的

感召力是如何建立的

时间:2023-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四出祁山以后,深知伐中原不易,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久之计。于是,命令该换班的士兵当日便走。结果,一方是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的西凉军队,一方是摩拳擦掌、士气高昂的蜀军。诸葛亮此战,以少胜多,靠的是将士们高昂的士气,而这种士气又来源于士兵对主帅的信任。将帅的仁义、信誉是激励士兵的巨大力量。孔明对士兵的感召力获得了士兵的敬仰。

诸葛亮四出祁山以后,深知伐中原不易,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久之计。于是听从了长史杨仪之计,采取了分兵轮战的策略。所谓分兵轮战的策略,即把军队分为两批,一批在前方,一批在后方,以百日为期限,循环替换。这样做,使前方的兵力不至于太疲劳,以发挥旺盛的战斗力,然后徐徐前进,以图中原。

诸葛亮五出祁山时,蜀、魏两军相持在卤城一带。正巧,百日期限已到,诸葛亮命令新老两批军队互换,前方的蜀军士兵接到命令后,都各自收拾妥当,准备启程回后方。就在此时,战场上风云突变,魏国大将孙礼引西凉二十万大军来助司马懿,孙礼进攻剑阁,司马懿引兵攻打卤城。在魏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危急时刻,蜀军却正要进行调防,新军尚未到,老兵正准备启程。在如此危急形势下,连当初提出分兵换班建议的杨仪也力劝诸葛亮留下老兵退敌,等新兵到后再让老兵回去。

诸葛亮一向以信为本,他在蜀国能享有崇高的威望,并不是靠权势、职位,而是靠取信于众。诸葛亮说:“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于是,命令该换班的士兵当日便走。

诸葛亮的严守信用之举令士兵极为感动,士兵们在心理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坚决要求留下来,一致表示:“承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余一命,大杀魏兵,以报垂相!”诸葛亮坚决不依,仍让士兵们回家,但大家坚持要出战迎敌。于是,诸葛亮便让士兵们出城安营,以逸待劳。结果,一方是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的西凉军队,一方是摩拳擦掌、士气高昂的蜀军。西凉军队一路辛劳,刚想安营歇息,被个个奋勇的蜀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此战,以少胜多,靠的是将士们高昂的士气,而这种士气又来源于士兵对主帅的信任。将帅的仁义、信誉是激励士兵的巨大力量。如果诸葛亮对士兵失信,硬逼着他们留下,士兵们可能会满腹牢骚、萎靡颓丧、士气大降、战斗力降低,用这样的士兵打仗能打赢吗?

孔明对士兵的感召力获得了士兵的敬仰。他死后,蜀兵更衣发丧,扬幡举哀,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哀声震地。足见信义的感召力之大。

领导者的感召力就是这样建立的。

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在员工面前有威信和感召力,老师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有威信,父母希望在子女面前有威信。何为威信?威信就是一个人在部属,在大众心目中产生的一种敬仰和爱慕,是他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在部属,大众心理上的一种愉快的体验、满意的感受,是与他们理想形象高度一致的体现。威信有凝聚作用,即能将全体部属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威信有感召作用,即对部属有强烈的感染力、感化力,并进而变成号召力和牵引力,达到一呼百应的作用。威信有制约作用,即可以起到约束、限制一些消极影响而使其收敛、服从。威信有定势作用,它使部属对领导者的言行认可,并用领导者的倾向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怎样建立威信,怎样形成感召力?威信不同于“权威”,不同于“威严”,也不同与“威望”,古人说:“威不可立,惟公则威。”威信不是人为地“立”起来的,不是靠权势“压”出来的,不是靠言论“捧”出来的,而是如同不言的桃李,靠自己的品质和实践自然形成的。人为地“立”,持久不了,那就如扶不起来的阿斗,权势之“压”,只能使人口服心不服,貌合却神离,一旦丢权失势,必然门前冷落车马稀;“吹牛”“标榜自己”更无能,人人心中都有数,吹得再牛,有多大本事还是多大本事。只有靠一个人的卓越素质,超人的智能和崇高的思想品质、阔大的胸怀和令人敬佩的风度等,才能为众人所公认,所信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