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
渤中坳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有太古界—元古界混合岩、花岗岩系,上元古界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含碳酸盐岩和煤层的红色碎屑岩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陆相含煤红色碎屑岩及火山岩系,第三系陆相含油岩系,第四系海陆过渡、淤泥、粉砂和砂砾。其中新生界始新统沙四段—孔店组分布零星,残缺不全;渐新统沙三段—东营组沉积广泛;新近系十分发育,在渤中地区形成盆地的沉降中心。具体地层发育特征如图2-5所示。
主要研究层系古近系沉积演化特征如下。
1.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沉积范围小,分布于彼此分割的单断沉积凹陷中。该时期为干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湖水咸化,出现大量耐干旱的麻黄等植物,沉积层中夹薄层白云岩和角砾状灰岩。
2.沙三段沉积时期:始新世中晚期,地壳拉张加剧,凹陷沉降迅速,各凹陷彼此连通,但仍受盆地内隆起分割,这些隆起也构成了凹陷沉积的主要物源区,如石臼坨、沙垒田、渤东、渤南和庙西等凸起。这一时期湖盆深,水域面积扩大,长时间的沉陷形成了各凹陷以深水沉积为主的一套暗色泥岩沉积。湖盆周缘水系和湖盆内古隆起水流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沉积。水下扇主要分布于石臼坨、沙垒田、渤南凸起的南缘和庙西凸起的西北侧,扇三角洲主要分布于石臼坨凸起东侧,浊积扇分布于水下扇远端的深水湖区。该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同时,由于盆外水流影响较少,湖盆封闭,导致半咸水和底层水还原环境的形成,半咸水的藻类如渤海藻、副渤海藻发育,而干旱条件下的麻黄粉属很少,沉积了含高丰度有机质的湖相烃源岩,是渤中凹陷主要的烃源岩发育时期。
3.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末期发生大规模的湖盆水退,造成区域性不整合界面。沙二段沉积时期湖水变小,沉积范围缩小,以滨浅湖相为主,水下扇、扇三角洲相发育,局部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台地。气候由潮湿略变干燥,陆生植物发育,水生藻类罕见,水体浅,物源较丰富,沉积物中普遍含粗碎屑和生物壳体,以及少量白云岩、钙质砂岩等,是古近系重要的储层发育时期。
4.沙一段沉积时期:为又一次广泛的湖进,水域进一步扩大,隆起区范围缩小,滨浅湖相广泛发育,水质略有咸化,同时隆起区物源影响减弱,造成碳酸盐岩台地局部发育;由于水体加深,中深湖相有所扩大,形成了由深灰色泥岩、黄褐色、灰褐色油页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等组成的“特殊岩性段”,扇三角洲和水下扇在湖盆边缘继续发育。该时期部分地区沼泽、湿地生物如桤木粉属、柳属、水龙骨等,以及螺、介形类大量出现。普遍出现薄球藻、棒球藻,反映水浅、稳定和水流不畅的沉积环境,形成了质量非常优越的区域性分布的湖相烃源岩。
5.东营组下段沉积时期:湖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水体加深,加上长期剥蚀,凹陷四周地势低平,原先的隆起大部分地区逐渐沉没水中,湖区广阔,中深湖相发育,扇三角洲局部发育,如石臼坨凸起南部。这时湖盆受外部物源的影响加深,在沙垒田与埕北凸起之间、石臼坨东部、渤东凸起西侧等发育有大型三角洲沉积。高山离湖区较远,使裸子植物孢粉化石相对较少,沙垒田、渤东岛为低山区和沼泽,形成了桤木粉、榆粉、水龙骨单缝孢紫萁孢和淡水的细刺藻、微刺藻的高含量区。石臼坨岛一带地势较高,陆地生长的阔叶、落叶乔木繁盛,形成胡桃粉属、栎粉属、榆粉属的高含量带。湖区水生藻类繁盛,发育大套灰色、深灰色和灰褐色泥岩,夹薄层砂岩或泥质砂岩,富含生物化石。这一时期沉积了渤中凹陷另一套湖相烃源岩。
图2-5 渤中坳陷地层综合柱状图(据何仕斌,1998修改)
6.东营组上段沉积时期:伴随着凹陷沉降的减慢和三角洲沉积的快速推进,湖水大规模退缩,凹陷区逐渐填平,地势更加平坦,低地逐渐填平,形成以河流平原相为主的沉积环境。湖区范围缩小,以滨浅湖相为主,河流平原相广泛分布,河网发育,外源沉积物从各个方向向湖盆输送,导致湖缘普遍发育中小型三角洲沉积,是古近系重要的储层发育期。渐新世末期,开始遭受剥蚀,从而结束了古近纪的湖盆演化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