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摆脱清贫的农村生活,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和他开玩笑,俞敏洪两次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备受打击的俞敏洪感到前途一片茫然。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第三次参加高考?而这一次,他又将迎来怎样的宣判?
坎里那些事儿
从出生到18岁,俞敏洪一直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他的家旁边有一座小山,幼年的他经常登上这座山,看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每次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那时的他常常想,坐上这些船会到达什么地方呢?那些地方又会有怎样的风景?年少的俞敏洪尽管并不确定,但已经能强烈地感受到,远方一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8岁的时候,母亲决定带他到上海走一趟。坐了半天一夜的船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上海。这次旅行中,长江的壮阔、吴淞口的苍茫、上海街道的繁华灯光都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从此,他的心开始渴望旅行,他对自己说,长大后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但是,当时俞敏洪的家境并不好,他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这个从小就瘦弱多病的孩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许多人都以为他会像小村庄的任何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在这里娶妻生子、世代务农、平凡一生。只是俞敏洪心里并不这么想,他一直在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熟悉的村庄,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可是,命运还是给了他太多的障碍,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波折和苦难,让俞敏洪拥有了一颗渴望成功的坚强之心。
1976年,俞敏洪初中毕业,他回到了农村学习开手扶拖拉机。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但当时的政策规定每个贫下中农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上高中,俞敏洪的姐姐已经高中毕业了,所以俞敏洪就没有机会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了。这样的安排让俞敏洪一度处于痛苦和挣扎中,心存不甘,枉自失落。
就在他刚刚决定认命,准备安心地去当一个农民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1977年初,同村的一个女孩不愿上高中,俞敏洪的妈妈知道这件事以后,觉得可以想办法让俞敏洪顶替这个女孩去上高中。几经周折,俞妈妈几乎说破了嘴皮子,学校才终于同意接收俞敏洪。
10个月以后,俞敏洪得以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他的目标是家乡的江阴师范学院,因为这样他的户口就能农转非,从此就可以摆脱掉繁重的农务劳动了。可是,这一年高考,俞敏洪的英语只考了33分,距离当年的英语及格线还差5分,俞敏洪“农转非”的理想无法实现。
第一次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又回到家里务农,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就这样一直干了两三个月。突然有一天,大队中学的校长找到俞敏洪,原来的英语老师怀孕回家了,英语课没有人上,校长问俞敏洪能不能去代课。但当时的俞敏洪是既没有当老师的想法,也没有当老师的勇气。最后,还是俞妈妈出于心疼,不愿意再让这个体弱多病的儿子天天下地干农活,于是拼命地鼓励着他去学校代课。就这样,年仅16岁的俞敏洪成为了一名大队中学的英语代课老师。
正是在代课期间,俞敏洪的理想之火又一次被点燃了。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学上,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
8个月之后,1979年的高考又开始了。这一年,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已经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却只考了55分,而这一年常熟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已经变成了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这也意味着他还要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看着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俞敏洪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造化弄人,今日的英语培训巨头,昔日竟两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两度经历高考失败的俞敏洪,该怎样继续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他是否有勇气再度参加高考?
俞敏洪的战术
两次参加高考均落榜的俞敏洪,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大学梦,为了能走出农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自己的梦想,俞敏洪决定再度参加高考。
参加英语补习班
第二次高考失败后的第二年,县政府办了一个高考英语补习班,补习班的主讲老师曾经培养出一个后来考取了北大外语系的女学生,补习班也因此盛名在外,变得炙手可热。人越来越多了,补习班只好开始限制招生名额。
俞妈妈听说了这件事,就跑到城里帮儿子寻找机会。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她居然从教育局找到江阴一中,并且把所有的相关人士都叫到一起,然后恳求他们收下俞敏洪,给他一个机会。
对当时的情形,俞敏洪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我母亲从城里回来的那天,正好是个雷雨天,从城里到村里全都是小路。我母亲到家的时候浑身全是泥,因为她摔到沟里好几次。”
死记硬背300个英语句子
两次高考失败的俞敏洪,从来都没有放弃梦想。当时,要考上大学,英语无疑是他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有一次,英语老师让同学们抄写300个句子,老师说,谁要能把这300个句子牢牢记住,还能一字不差地进行汉英互译,就可以保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全班同学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背下来,只有俞敏洪做到了。他也凭着这300个句子的功力,在第三次高考中发挥出色,英语得了99分。从33分到99分,他也从乡村迈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大门。
这一年,俞敏洪19岁,他的梦想已经启航。
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
俞敏洪说,他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要考上北大。第一年高考,他的英语考了33分,连江阴师范学院都没有考上。第二年再度参加高考,英语考了55分,还是没有考上一所中意的学校。但俞敏洪没有放弃,他第三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他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北大。俞敏洪说,这可能跟他的个性有关系,比如考大学这件事,既然别人都可以做到,他相信自己也可以。
俞敏洪经常自嘲地说,“我这个人天性比较笨,所以一般来说,一件事我都会努力好多次,比如说我在学校背课文,我的同班同学全是当天都背完了,背完以后,老师就给他在课本上写一个‘背’字,这样就算过关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当天就能过关的时候,一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背一个礼拜才能背出来,连老师都觉得我笨。不过我后来发现这样倒有一个好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别的同学当天把课文背完了,但是过几天就全忘了,我虽然用了一个礼拜才背完,却通常一个学期都忘不了,背的时间越长忘的速度越慢,我觉得挺好。”
坎外真经
苦难不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实苦难就像是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只要你自己一直坚守,困难就不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相反,这样的经历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
三次高考的经历,让俞敏洪具备了忍受孤独、失败和屈辱的能力,他也因此总结了一个“揉面定律”:“人刚开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可是你给面加点水,不断揉搓它,它就有可能成为你需要的各种形状——虽然它还是面,却再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折断了,人不断地被社会各种各样的苦难所揉搓,到最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韧性。”正是在种种苦难面前的容忍、控制和思考让俞敏洪身上拥有一种光芒,这种光芒是知甘苦、识冷暖的人文情怀,也是一种博大的理想主义,也是支撑俞敏洪迈过一道道“坎”的精神之本。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一生经历的苦难是我们常人不能想象的,比如说汇源的掌门人朱新礼。他在开创汇源之前,接手的是一个破产的罐头工厂,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他自己一日三餐啃馒头、喝凉水。成立汇源之后,为了将产品推广出去,他只身一人跑到国外去。由于经济困难,住不起酒店就住最便宜的旅舍,吃不起西餐,就吃自己从老家带到国外的山东煎饼。正是这样的一段难忘的苦难岁月,对朱新礼后来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他个人包括整个企业对于苦难都没有胆怯心理,迎着困难成长,终有一天会走向成功。
坚持是一种行动,意念是一种精神
任何人做事或者是创业,无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你的行为应该遵循这个准则,并根据现实生活不断修正。
俞敏洪用“草”与“树”来比喻两种做人的方式,其实,树与草的区分也正在于它们的内心——内心是否有不怕踩踏的勇气,是否有破土而出、蓬勃向上的激情,是否有触摸理想、成为栋梁、成为被人瞩目的风景的欲望。“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场合都重复过这句话。少年时期贫穷的农村生活,让俞敏洪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也使得俞敏洪深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凭借,只有通过坚持,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一本古老的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经验:“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