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虽然已经成长为英语培训巨头,但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其中最棘手的就是高管纷纷离职,并且这些高管不是加盟了竞争对手,就是自立山头成为了新东方的竞争者。俞敏洪该如何面对这些新的竞争对手,又该如何巩固自身的管理团队?
坎里那些事儿
近几年来,占据全国50%以上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20万人次的新东方,其管理高层频繁传出变动消息。
2002年,新东方IT培训创始人周怀军离开后创办了北京新科海学校;2003年,新东方学校主管国际合作的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管理层,后成为华诚研修学院院长;2004年4月,原新东方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胡敏也离开了新东方。高层的离开对新东方来说是一次真的挑战,也凸显了新东方管理层的弊端。
从2002年开始,新东方就已经进入了相对平稳的“胡敏时代”。在新东方大多数人的眼中,胡敏是那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中国知识分子的书生气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正由于此,当年,初到新东方不久的胡敏提出要成立大学英语部时,连俞敏洪也因其书生气曾怀疑过他的能力。
不过,借着新东方这个平台,浸润了湖湘文化灵气的青年才俊胡敏,很快成为了一个成千上万的留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被称为“中国雅思第一人”,可以说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这也意味着胡敏成为了新东方的一面旗帜,一个顶梁柱。
可是,好景不长,2004年4月,胡敏突然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直到同年11月,胡敏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此时,他已经不是新东方的一面旗帜,而是已经“另立山头”了。
从新东方出走,胡敏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胡敏出走新东方之后,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激情联想法”创始人江博也选择了离开新东方,出任了北京巨人学校首席执行官,还带走了新东方15名优秀教师。
胡敏等人离开后,新东方不仅失去了最优秀的老师和管理者,更是多了一个对新东方知根知底的竞争者。
新东方的高层离辞出走似乎是有渊源的。连董事长俞敏洪都曾提出过辞职,并且上演过新东方“三驾马车”俞敏洪、王强、徐小平同时提出辞职的独特企业景观。这一次面对高管的纷纷离职,俞敏洪该如何应对?
俞敏洪的战术
高层们的离职给新东方带来了一连串的冲击,为了稳定局面,俞敏洪采取了以下措施:
把重心放在人事调整上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俞敏洪表示,一些教师的离开,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也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事情。他还说,“人员更替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的矛盾。”
对于这些高管的离职,俞敏洪表示不会追究他们为什么离职,既然已经离职了,这就不应该成为新东方关注的重点。对于新东方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弥补因为他们的离职对新东方造成的损失。对于空缺的职位,俞敏洪很快做出了新的人事安排,以此保证新东方高层管理的正常运行。
推进管理者的职业化
高管离职的事件一再发生,俞敏洪也出台了一些列的新规定和管理办法,他在多个场合均表示,新东方的管理团队急需职业化,而且也会这样做。俞敏洪说:“新东方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目前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问题,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职业心态,而且要受到企业的限制。”
在胡敏创办新航道之后,俞敏洪还出台了“限制竞争”的政策。他说,如果不做限制,新东方会成为培养中国民办教育机构领导者的黄埔军校,面对那么多对新东方了如指掌的人的竞争,新东方这艘大船会前行得很吃力。
坎外真经
企业应时刻反省自身的机制问题
几位新东方高层的相继离开,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原因,而应考察新东方本身的体制问题。作为一个民办教育机构,彼时的新东方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在管理的过程中,人为和感性的因素过多,这必然导致责任不清、权力集中等弊端,进而引发管理者之间或者管理者和企业之间的矛盾。
合则留,不合则散
在解释胡敏的出走时,俞敏洪说,胡敏可能觉得新东方有不适合他发展的地方,所以选择了出走,选择了自立山头。俞敏洪表示,这些高管的离职很正常,这在新东方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不过,俞敏洪还同时透露,胡敏在担任新东方总裁的同时,还担任了新东方出版公司的总裁,借职务之便,胡敏出版了大量的个人图书,这引起了一些老师的不满。“他是总裁,可以出版那么多图书,我们的书怎么办?”俞敏洪没有因此责怪胡敏,他知道胡敏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才,出书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但他意识到,胡敏已经不适合留在新东方了。让人才到合适自己的地方去发光,这是对人才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