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这1000天持续行动带给我的一些感受。
(1)关于读书和学以致用
我在这里描述两种情况,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思考。
第一,我在写作初期,会害怕后面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于是,我设想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大量地读书才能保证内容的供给。但是这1000天的事实是,我并没有读太多的书,也没有出现无字可写的情况。最终的结果是,我做了许多事情,建立社群、出版作品、组织活动等,每一件事情都有不一样的特点。
第二,当我读书的时候,我会把书中的逻辑和我之前在文章中讨论过和梳理过的点进行关联和匹配,对照其中的异同之处。我发现带来启发的往往不是书里的信息,而是作者的分析脉络与逻辑思路。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用如今互联网知识圈广泛传播的“快速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大量书籍。
这些实践带给我两种感受:第一,我们不能采用单一变量的方式来过分“美化”读书的作用,好像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困苦,一拿起书就自然解决消失不见了,而实际上是你不直接面对问题,问题就会始终在那里。第二,对于一本书,你能消化多少,不是由采用的方法决定,而是由你自身“消化系统”的能力决定,而这个“消化系统”,就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自认为博览群书但是生活依旧穷困潦倒的话,我认为你不是一个执行到位的读书人,至少你学以致用的能力不是很好。鉴于这种情况,你可能需要一个1000天的持续行动。
(2)不要相信自己就是这副德行,必须时刻倒逼自己
网上有各种养成习惯的方法,但是对我而言,只有简单的一条:习惯就是每天都做,如果你哪一天不做这件事了,就不再是习惯了。
所以从什么“21天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之类的套路中抽离吧。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那么人类社会早就不存在了,你也不会为自己的言行不一致而感到痛苦了。
但是我们有一种自带的属性,就是在思考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放大未来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过程中的困难。于是,在实际坚持的过程中,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视而不见。
我们就是这副德行,所以在持续行动的路上,你不要太相信自己。人们为了逃避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行动,能做出许多没有底线的事情。所以,时刻保持警惕,告诫自己,也许这样反而可以走得更远。当我们认清这个属性以后,方法和技巧其实就自然而来了。
(3)自己想明白最宝贵,哪怕书上早就写了
我对于写作有一个观点是:我写我心,我写我情,我写我世界。对我而言,写作是用来整理自己的世界,当你把自己梳理好以后,你写的文章也会变得清晰明了,容易理解。当我们关注自己内心的时候,其实更容易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
而我们的写作,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推演。于是你会得到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正是你身体力行、复盘总结、升华提炼后的结果。你把文字写出来的时候,也许你会想,又或者会有人告诉你,某本书上早就写了这些。于是你可能会茫然,想着既然书上早就写了,那我折腾的意义在哪里?
意义很明显。二者的区别在于,你自己想明白的,就是你的;书上的只是书上的,终究不是你的。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
只有从原理级别、行动层面、复盘角度综合学习并且全面吸收而掌握的知识,技能,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武器。所以不要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用1000天的时间,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只有你要一直画下去,不要停,才能见到彼岸的曙光。
希望这些文字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在持续行动的路上,期待和你在三阶相遇!
Scaler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