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命中的第一位恩师
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不幸;此一方面有不幸,彼一方面却可能有弥补。“天虽不予二物,但予一物。”人们不要一心去强求二物,只要把一物发展好,人生就相当幸福美满了。
——松下幸之助
时间的脚步悄悄迈进了1905年,松下幸之助已经在火盆店待了3个月。这一年的2月对日本人来讲是令人高兴的。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街道上到处都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但对松下幸之助而言,自己在火盆店的学徒生涯就要结束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火盆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因此,宫田不想再经营火盆店了,他打算到别的地方去。这样,松下幸之助就不得不结束自己的学徒生涯。
幸运的是,宫田在走之前,把松下幸之助介绍到了另一家店去当学徒——五代家的自行车店,松下幸之助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这6年,松下幸之助真正地成长了起来。
五代自行车店的老板叫五代音吉。当时,自行车刚刚开始流行起来,五代先生认为卖自行车一定会很赚钱,因此决定要在船场附近开一家很大的自行车店,正在招学徒。就这样,松下幸之助来到了五代先生的自行车店。
五代一家和松下家很有渊源。松下正楠正是在五代音吉的哥哥五代五兵卫的盲哑院工作。五代兄弟俩都是有坚强意志和创业精神的人。
哥哥五代五兵卫16岁时,双目突然失明。但作为长子,他依旧挑起了赡养母亲及照顾众多弟妹的重担。他先是去学做按摩师,五代五兵卫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很快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五代五兵卫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后来又亲自发起了合会,但在1875年合会破产了。五代五兵卫债务缠身,在走投无路时甚至想要自杀。自杀未遂的五代五兵卫重整旗鼓,他一边继续当按摩师,一边学习当土地经纪人。后来,他成了专业的土地经纪人,有着令人惊讶的为房子估价的本事。五代五兵卫虽然是个盲人,但只要走进一幢房子,他就能正确地判断那个房子的新旧程度和价值。所以顾客们都说,只要请五代先生看一看,准错不了。
五代五兵卫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他的事业越来越成功,但他从未忘记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他创办了大阪第一所盲哑学校,帮助那些残疾人自力更生。五代五兵卫并不是什么富可敌国的富商,但却凭借个人有限的财力创办了盲哑学校,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
在哥哥的影响下,弟妹们都很早就学会了自立。像松下幸之助的老板五代音吉先生,8岁就去盆栽园做学徒,他自立后尝试做过很多生意,也曾失败过很多次,但他凭借着超人的意志和毅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当时自行车在一般人眼里是特别贵重的东西,算得上是一种高级的消费品,只有富有的人家才买得起。
1908年东京三越百货大楼兴建完成,年轻的店员骑上自行车满街兜风送货。五代音吉敏锐地意识到,自行车将会越来越受欢迎。他开始做起了自行车的生意。
五代音吉的五代自行车商会初建时只有500日元的资本。当时日本自己还不能制造自行车,全部都是从美国或者英国进口的。一台英产自行车的价格为50日元,这点资本只够进两三辆自行车和一点配件。最开始时,五代音吉只有卖掉一辆才能再进一辆,但后来销量不断地增加,四五年后雇用的员工也增加到了七八个人。成功的原因是老板五代音吉并没有局限于出售自行车,他自己开始设计自行车的零部件。
我们知道,自行车必须要有充气筒。但在当时,每辆车只带一支充气筒,如果客户一旦把充气筒丢了的话,就必须向国外的生产厂家下订单。这样就会耽误很长时间,经常有人向五代音吉抱怨这一点。五代音吉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开始生产销售充气筒。除了自己销售外,他还批发给神户县的批发商们。这让五代自行车商行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五代音吉趁热打铁,又开始琢磨新的生意。他发现自行车的标志不同销量也会不同。因此,他开始设计自行车商标,并把这些商标送到厂家,让厂家在产品上打上这些商标再销售。他自己设计了“王”“莱茵”和“埃特纳”等商标。这一举措果然有效,商品的销量很快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一种商品多样化,这种经营理念在同时代的商家中是不多见的。五代音吉作为新兴商人,没有那些代代相传的老字号店铺的保守思想,他的发展得益于他经常开拓新市场。看着老板通过智慧将生意越做越大,学徒时代的松下幸之助也慢慢悟出了企业生存的真谛。
松下幸之助一直珍藏着一张与五代音吉夫人的合影。照片上的松下幸之助剃着光头,穿着一件立领衣服,他一脸严肃地盯着镜头。五代音吉夫人盘着圆髻穿着和服,目光是那么的慈祥。这张照片充分体现了五代音吉夫妇对松下幸之助的关爱。
这件张照片拍摄于五代自行车商会某一年的周年纪念日那天,老板把员工们都招集起来拍照合影。可是,在照相时,松下幸之助正好外出办事没有赶上。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很少有机会照相,更不用说一个从乡下来的小学徒,所以松下幸之助心里很难过。五代音吉夫人为了安抚松下幸之助,特意把他带到了照相馆和他一起拍了合影。能够在五代音吉先生的自行车店工作,对松下幸之助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五代音吉夫妇对学徒非常好。
后来,松下幸之助在回忆五代音吉夫妇时,说道:“虽然我是学徒,但他们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我。我自幼离家,寄人篱下做学徒,却没有感觉那么孤单,而且做得也非常轻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