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米粉,所以小米。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也会有人觉得这是小米公司在老王卖瓜,但在用户体验主导产品设计的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米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米粉。
小米并非没有技术,它的技术是用来为米粉服务的,米粉对它的支持就是最好的解释。毕竟没有哪个人会因为喜欢一个公司,而非要把黑的说成是白的,用着无比别扭落后的产品,还要咬着牙、含着泪给它点赞。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个好的产品离不开好的设计,决定一个设计好坏的重要条件,就是看它能否满足目标用户群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品牌、扩大影响之前,了解用户的需求,建立用户忠诚度,才是最重要的。
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通常是先做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维护忠诚度。而对互联网行业而言,美誉度,也就是口碑,往往是先行者。小米就是一开始只专注做忠诚度,并通过口碑的传播不断地强化,当忠诚度和口碑都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去做知名度就容易得多。
黎万强曾说:“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小米所做的,就是先走到用户身边,再走进用户心里,最后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人听见品牌的声音。
最为典型的就是MIUI系统。从最初的100人开始,通过口碑传播不断扩散,如今用户已超过了6 000万人。
早期的MIUI系统,针对的目标人群十分明确——发烧友。MIUI无疑是一款好的产品,但它的优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领会。专注于发烧友用户,保持用户的纯粹性,能够使MIUI获得更好的口碑。如果太多的普通用户进入得过早,口碑的积累就会大打折扣。
小米一直都在认真地维系粉丝用户,小米的营销也只不过是维护粉丝、吸引粉丝的手段,就像2014年春晚期间所做的品牌形象广告《我们的时代》。整个广告除了最后的小米标志以外,全程没有任何小米的产品和形象出现,只是表达了以米粉群体为主的当下年轻人的想法和心声。
企业在做产品时能认认真真“到粉丝中去”,业绩也自然会源源不断“从粉丝中来”。正是因为小米能够坚持与用户在一起,倾听米粉的声音,所以每次新品发布,都能够引发抢购热潮。
2011年9月,小米M1正式亮相,甫一上市就引发了米粉的疯狂抢购。开放预订仅半天就售出了30万台以上,数以百万级的用户在开始销售的一瞬间就涌入小米官方网站,只为能在第一时间拿到小米手机。
这种热潮一直连续不断地持续了几个月,丝毫没有退散的迹象。2012年3月,小米第五轮开放购买时,10万台手机依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抢购一空。截至2012年8月16日M2发布时,小米一代单机销售量已经达到了352万台。虽然与很多大牌相比,这个数字还略显单薄,但这仅仅是小米的第一款手机。
2014年小米年度发布会上,雷军公布了小米各款手机的销售数据,小米1系列销量为790万台,小米2系列销量为1 740万台,小米3销量为1 050万台,红米销量为1 800万台,红米NOTE销量为356万台,总共销量为5 736万台。
粉丝们的疯狂不止于此。小米之家落地之后,粉丝们的热情有了更多的抒发渠道。在广州、武汉等地,小米之家本来是上午9点上班,可很多粉丝在8点就会到门口排队。每一家小米之家成立时都会有人送花、送礼、合影,办满一个月的时候还会有人来庆祝“满月”。甚至有人专门为小米手机作词作曲写歌。
通过小米精心的运营,米粉已经围绕着小米形成了一个社群。小米公司智能家居的布局开启之后,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扩充,庞大的粉丝群不断地被重复利用,新产品能够为粉丝群注入话题和活力,粉丝的热情能够带动产品的销售和口碑的传播。
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归根结底,消费的背后是人。科技以人为本,如果不能与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按照用户的需求去改进技术,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科技是要适应人的,人性化的技术才能够得以流传。企业也是如此。
互联网让社群的力量得以凸显,那些关注用户需求、积极维护用户情感的人性化的公司,最终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小米的成功不在于手机有多么好,而是在于最初就明确定位了“我们的手机要卖给谁”。
在小米手机问世之前,雷军在一次小米的内部会议上说过这样一番话,“百度的搜索是免费的,可是它现在的赚钱能力却是互联网里数一数二的。腾讯的聊天产品也是免费的,可是它的规模是金山公司的几倍。我们做手机,可以学学百度和腾讯,最初赚不赚钱不要紧,以后有的是机会。”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小米公司在最初生产手机时是不考虑盈利的。第一代小米手机刚上市时,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卖出了30万台手机之后,才开始有了微薄的收入进账。小米M2发布时,一台M2的成本在2 350元,可即便这样,雷军还是将小米的定价定在了1 999元,也就是说,小米每卖一台M2就要亏损350元。
雷军不傻,他创办小米也不是为了做慈善的,他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2010年,摩根士丹利曾经做出这样的预测,他们认为随着手机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可能达到100亿台。移动设备的使用会大大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未来十年都将呈现出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但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移动互联网本身,也不是移动端设备,而是隐藏在移动互联网背后的数十亿用户。
2014年11月5日,在“2014全球CEO发展大会”正和岛专场论坛上,知卓集团董事长、PPTV创始合伙人陶闯,分享了马云和雷军的发展路径。他指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个人,靠的是一场人民战争。我想给大家分享的就是人口经济一件事。当时我在微软工作的时候,微软当时看整个行业布局,主要就是看的人口。任何行业最后还是大众的购买。往回推10年,中国就是整体屌丝市场。今天在座的要看清,下一个阶段未来5~10年,中国消费阶层到底在哪里,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抓住这个消费人群。”
小米正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各种互动活动,将粉丝们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而后打造成能满足用户更多需求的生态圈。当非主流人群成为主流购买人群时,社群的力量、粉丝的力量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雷军牢牢抓住了未来的消费人群,所以才有了今天小米的成就。可见,一家企业想要顺势而为,乘风而起,把握潮流的背后,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对粉丝的吸引与维护。毕竟,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是人们的实际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