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和朋友的支持,一个企业的成功也离不开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收购是一种丰富生态圈的手段,而扶持一家与自身模式相仿的企业,同样能够丰富自身的商业生态。
小米的高管对外都一再强调,小米只做好手机、平板、电视、盒子以及路由器。小米官网上出售的其他产品,包括热销的移动电源、小米手环、插线板和智能开关等,都是由小米生态圈里其他的公司设计生产制造的。
雷军之前曾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解释互联网思维时说:“小米未来5年将投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小米模式是完全可以复制的。”华米科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华米科技是小米手环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是嵌入式Linux技术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和嵌入式系统资深专家。2009年,组建了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平板电脑SmartQ5,建立了自主品牌“智器”。
正是在做平板的过程中,黄汪看准了穿戴设备的市场,做出了一款名叫Zwatch的穿戴设备。当时的雷军正在琢磨小米智能硬件的生态链,这款产品让雷军在众多制作穿戴设备的厂商中,一眼相中了黄汪的团队,于是就有了现在十分热销的小米手环。
小米手环的主要功能包括查看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智能闹钟唤醒等。除此之外,小米手环还实现了与小米手机的互通,可以作为用户的身份ID,支持手机免密码解锁。而基于MIUI云服务,小米手环在未来还将实现更多的功能。
2013年年末,雷军跟黄汪说:“把所有的东西都抛下来。已有业务要么转掉,要么交给别人做,你和我一起干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小米手环。作为身份ID,小米手环必将在小米硬件生态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承担起连接各智能家电与用户的重任。
最终,华恒电子与雷军创立的顺为基金共同出资建立一家新公司——华米科技,补全了小米硬件生态链中可穿戴设备的环节。同时雷军也希望将华米科技打造成“可穿戴领域的小米”。
2014年12月,华米科技完成了3 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红杉资本、晨兴资本与顺为资本跟投。经过了这轮融资,华米科技的估值超过了3亿美元。而这一轮的融资更多的是为进军国际市场做准备。
目前为止,小米手环已经取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在2015年,华米科技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市场,并在海外市场推出独立品牌和新产品。另外,小米还参与到智能手环创业公司Misfit Wearables的C轮融资当中,这对提升小米手环在国外的知名度有一定帮助。
小米科技正在投资一系列的硬件创业公司。不只是华米科技,还有做小米移动电源的紫米电子科技以及做耳机的加一联创等,其生产的产品也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市场反应。
雷军在硬件市场频频圈地,为的就是积极推动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计划。个人天使投资、顺为资本和小米风投是雷军投资的主要渠道,以投资的方式进入众多硬件公司,可以避免小米成为一家体量过大的公司,让小米更能专注于自产的五款产品。
不过,随着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的不断延展,会对小米手机等产品的销量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2013年年底,小米正式成立了生态链团队,对智能硬件生态链的打造,成了小米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小米已经与20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出了多款创意产品。
“用硬件打造平台”,是雷军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手机销量达到一个足够大的数量时,就能够支撑起平台,但是平台的核心还是操作系统、软件和服务。而智能硬件产品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品质,同智能手机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很多人说小米模式很好,就是不容易模仿,但在雷军看来,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小米之所以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崛起,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从组织形式到战略,小米都在按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角度来思考。因此,只要克服了思维转变上的困难,小米模式是很容易被复制的。
但由于这种生态链所带来的个体品牌的弱化,生态链上的一个环节若出现问题,将对整个生态链的整体品牌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小米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十分谨慎。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表示:“小米选择生态链合作伙伴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即产品是否有巨大市场,领域产品是否有痛点和不足,产品是否可以迭代,产品是否符合小米的用户群,团队本身状态以及是否符合小米的精品、单品、海量销售的价值观。”
雷军一直坚持认为,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与研发设计能力,只是缺乏思维。所以他才对小米模式如此有信心:“中国有把产品做好的大环境,过去许多人投资硬件热情不高,但是引入小米模式后,获得大量资本支持,就可以一步步把产品做好。”
互联网的到来革掉了一大批传统企业的命,包括雷军之前所在的金山,也属于被革掉的一代。但同样,传统企业主动地改变观念,加大投入,互联网思维就是帮助企业转型的助推器。而随着传统企业思维的转型,经济转型也必将随之而来,进一步提高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传统企业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互联网公司想要完善生态链,单凭自己也很难有所建树。因此,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就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用互联网企业的思维引导传统企业,用传统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完善互联网企业的生态链。
其实,不只是传统企业,不同领域的互联网企业之间,也需要通过强强联合,从而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从阿里巴巴的壮大过程中不难发现,在实现战略性互组方面,马云和阿里巴巴所坚持的,正是强强联合之路。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实现本地化生活服务一直是阿里巴巴的梦想之一,甚至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初,马云和众多高层便曾畅想过“实现商家线上与线下的打通,让用户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购买”的场景。
在这样的构想中,精准而有效的地图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然而,由阿里巴巴自身研发的“地图搜”经淘宝本地生活推出后,始终未能形成预期的影响力,这便迫使马云和他的团队不得不寻找另外一条出路。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以2.94亿美元入股高德地图,收购其28%的股份,成为高德地图最大的股东。而马云投资高德地图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阿里巴巴对O2O领域的布局。
地图服务是整个O2O商业链的重要入口,酒店、航空、票务、旅游、买房等服务皆可与地图服务相结合来。而在此期间,中国互联网三大领军企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只有阿里巴巴缺乏优质的地图资源。入股高德地图,无疑使阿里巴巴弥补了这一缺陷。
达成战略合作后,阿里巴巴的淘点点、淘宝本地生活等服务平台与高德地图和导航应用迅速整合,并在地图搜索、数据共享、产品商业化、云计算等领域相继展开合作,而这些业务,正是阿里巴巴布局O2O的重点所在。
无论是阿里巴巴通过与高德地图合作,完善了自身在O2O模式上的布局;还是小米通过与硬件厂商合作,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硬件生态链,都说明生态系统于企业的重要性,也说明,在组建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来自外部的支持与合作,比自身蛮干要好得多。
况且,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生态圈也好,智能硬件生态链也罢,复杂多样才是支撑生态系统稳定的保障。不然,一味地扩张自身看似可以实现一时的发展,但最终企业会被过大的身量所累,没有精品与爆款,终将泯然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