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优生产批量分析表

最优生产批量分析表

时间:2023-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伟大的发现我在中南财经大学上学期间学过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但目前只是推测,还需进一步论证。这对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吻合,于是顺着这个思路研究,建立了地球板块学说。而只有一个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魏格纳所勾画出的这样一幅大陆漂移的轮廓,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第一节 伟大的发现

我在中南财经大学上学期间学过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经历了将近50年的研究和应用,终于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表是一个棋盘式平衡表,其第Ⅳ象限是个空白,令全世界无数学者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上大学时我就想着填补这个空白。怎样填补呢?关键是要找准突破点。用我们扶贫的话说就是有水路走水路,有旱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第Ⅳ象限的出路在哪里?我选中了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

表4-1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img19

于是,我开始自学《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映入我眼帘的是两大部类三大交换的流通公式:

img20

受投入产出表的启发,把纵向横向分别求和,竟然发现纵向横向分别平衡!令我喜出望外。这就有可能把再生产公式转换成一张新的棋盘式平衡表。由于再生产平衡表刚刚萌芽,还不成熟,所以暂时先叫它的乳名——棋盘式平衡表。到第六章,再生产平衡表趋于完善时,才给它正式起名“再生产平衡表”。

表4-2 两部类棋盘式平衡表

img21

由于我上大学时思考过再生产公式的细分问题,此时此刻,自然而然想到了把平衡表增加较多的行和列来反映公式的细分问题。沿着马克思的路线,把第Ⅱ部类细分为生产必需品的分部类Ⅱa和生产奢侈品的分部类Ⅱb,和第Ⅰ部类一共算作三个部类。竟然发现三个部类流通公式的三行三列亦是对应平衡的。

img22

表4-3 三部类棋盘式平衡表

img23

由此推而广之,任意多个部类的n行n列也是对应平衡的。但目前只是推测,还需进一步论证。今后的研究将顺着这一思路展开。

发现再生产公式的纵横平衡,并把公式转换成棋盘式平衡表的形式,我马上意识到把理论的东西转换成了可以应用的东西。因为我是学计划统计的,我知道计划统计工作中应用的是平衡表,而不是公式。另外,我在大学期间曾试图把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公式细化为多个分部类的再生产公式,但没能成功。现在通过在平衡表中加入较多的行和列,就能把两大部类细化为多个分部类。这对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发展。我把它称作“伟大的发现”。

有人问我为啥伟大的发现让我发现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专家教授没有发现?我的回答是因为我在思考问题,我带着问题学习,我有意识把再生产公式与投入产出表对比,所以我发现再生产公式是纵横平衡的,进而转换成了棋盘式平衡表的形式。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肯定看见了无数遍,但熟视无睹。就像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牛顿当时肯定是在思考问题,碰巧苹果落地了,启发了他。而我们普通的人天天看见苹果落地却什么也不能发现。除了牛顿,还有一个人,就是魏格纳。他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吻合,于是顺着这个思路研究,建立了地球板块学说。他的这一研究过程与我研究再生产平衡表隔行不隔山,我在网上摘录了一篇关于魏格纳的文章(作者姓名不详):

病中的灵感

1910年的某一天,青年魏格纳身体欠佳,虽然人躺在床上,但勤于思考的脑子却一刻也不肯闲下来。偶然,他的目光落到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的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对应,而相反的是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魏格纳的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否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并没有大西洋,而是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秋天,魏格纳在翻阅文献时,读到一篇论文,其中提到根据古生物证据证实,巴西和非洲之间曾有过陆地相联系。他由此而联想到病中的发现,更觉得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相似事出有因,恐怕并非偶然。他还想到,这或许是一个涉及大陆形成或地球深化的大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然而,大陆漂移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科的界限,它牵涉到地质、古生物、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古气候以及大地测量等一系列学科。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涉及的学科知识如此的广泛,因而论证起来,难免力不从心。但是,勇于探索的魏格纳执意要把这个问题追究到底。他努力学习吸收离他专业较远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从多方面收集大陆曾经连接和漂移的证据。

魏格纳经过多年的考查博览,精心研究,终于把简朴粗略的大陆漂移设想发展成为一项完整而系统的理论。魏格纳以三幅海陆复原图为我们展示出大陆漂移的一般图像,他的第一幅图描绘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四块现有大陆都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叫做联合古陆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发生分裂,它的碎块——也就是目前各个大陆,最后就漂移到其目前所在的位置。第二、第三幅图分别描绘了大陆漂移的经过。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因此,从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而只有一个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以后,由于各大陆漂移分开,才在其间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同时泛大洋便缩小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魏格纳所勾画出的这样一幅大陆漂移的轮廓,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都流露出震惊、激动,同时也夹杂着难以置信。在人们心目中一向是安如磐石的大陆,居然像船一样,可以漂浮活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说,这是“一位大诗人的梦”。大陆漂移学说虽然曾一度遭到粗野的指责和嘲讽,然而过了半个世纪以后,由于20世纪60年代对深海大洋的钻探研究,它终于被证实,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我偶然发现了再生产公式的纵横平衡,于是顺着这个思路展开研究,研制成了再生产平衡表,也曾经遇到过指责和嘲讽,有人曾讽刺我的发现为“伟大的发现”。我反话正听,把它作为本节的题目。我相信我的成果会像地球模块学说一样最终被证实,并获得文泛的承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