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完整准确地理解再生产公式
从第三章起,我们已经对再生产公式陆续从不同侧面作了讲解。现在我们要对再生产公式做一全面地讲解。
一、简单再生产公式
简单再生产公式在《资本论》中、在教科书中,一般都是讲某一年的平衡。但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为了讲清楚再生产的周期性,我们要列出连续数年的过程。
剩余价值的分配,没有积累,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即Ⅰ1000m=1000,Ⅱ500m=500
第一年的生产成果与上一年即基期年一样多,这就是简单再生产。
第二年的生产结果与第一年一样多。以后诸年,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均与上年持平。限于篇幅,我们只列举了两年。
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
马克思在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过渡时,把Ⅱ的c:v由4:1改变为2:1,这样做有点不妥。这种改变掩盖了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掩盖了同步等比增长规律。后面在新的扩大再生产公式中将会做出更正。
Ⅰ比上年增长10%,Ⅱ比上年增长6.7%,不是同步增长。是因为改变了c:v的缘故。
Ⅰ比上年增长10%,Ⅱ也比上年增长10%,是同步增长。以后诸年,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均比上年增长10%,同步等比增长是一个规律。马克思当时列举了五年的再生产过程,限于篇幅,我们列举两年就可以了。
三、我的扩大再生产公式
在简单再生产公式向扩大再生产公式转化时,马克思改变了Ⅱ的c:v,由4:1改变为2:1,以确保Ⅰ(1000v+1000m)>Ⅱ1500c。其实,c:v应该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的应该是Ⅰ和Ⅱ之间的比例,不妨由原来的6000:3000改变为6600:2400。这样,新的扩大再生产公式就是:
以后诸年,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均比上年增长10%。
四、完整准确地理解再生产公式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再生产公式,必须理解以下五个方面:
1.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过生产过程,所以在第二卷只研究流通过程。但后人就不能这样把再生产公式单纯地理解为流通过程,而应该理解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应分别把每一年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单列开来。
2.三面平衡
统计学上有国内生产总值的“三面等值”原理,借鉴这个词,提出三面平衡原理。
通常把公式理解为两面平衡: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Ⅱ(v+)
两面平衡只表示生产=销售,实际上应该理解为三面平衡:
Ⅰ(c+v+m)=Ⅰc+Ⅱc=Ⅰ(c+v+)
Ⅱ(c+v+m)=Ⅰ(v+)+Ⅱ(v+)=Ⅱ(c+v+)
三面平衡的含义是:生产=销售=购买、消费,即总产品、总产值=总商品、总收入=总消费、总支出。其中销售=购买(消费)是再生产公式的核心,它表示货币回流,但被人们忽视了。
3.双向比例
再生产公式应该存在双向比例关系,一是纵向的c与(v+)的比例关系,二是横向的两大部类Ⅰ和Ⅱ的比例关系,两种比例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Ⅰ和Ⅱ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实现货币回流。但在再生产平衡模型出现以前,人们还不会计算Ⅰ和Ⅱ的比例关系。
4.逐轮循环的周期性质
再生产过程是一轮接着一轮循环进行的。在公式中是一年一次循环,这是由于抽象掉了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如果考虑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的话,就是很多年一次循环,并且一轮的长度是由固定资产和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决定的。再生产的这种逐轮循环的周期性质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两大部类同步等比增长
在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公式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均为0;在扩大再生产公式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均为10%。这是本章将要阐明的规律。
五、再生产平衡表正式诞生
上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再生产公式作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在此基础上,并在第四章、第五章不成熟的棋盘式平衡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再生产公式转换成一张趋于完善、更加成熟的棋盘式平衡表,并正式给它起名为“再生产平衡表”。它是一张首尾衔接、双向比例、三面平衡、逐年循环、同步等比增长的表格。这一转换过程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论证。
把简单再生产公式转换为表6-1;把新的扩大再生产公式转换为表6-2。
表6-1 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平衡表
表6-2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平衡表
眼前的再生产平衡表比第四章、第五章的棋盘式平衡表多出了最下面的一行。最下面一行从实物形态看是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看是总产值,用(c+v+m)表示。总支出旁边多出了总消费,用(c+v+)表示。斜线表头里购买之后又多出了消费、生产。这样,再生产平衡表就比原棋盘式平衡表完整、成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