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造性思维的秘密

创造性思维的秘密

时间:2023-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秘密人类的创造显然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则直接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人类的思维是依赖于人类的物质实体——肉体的存在而存在的。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和人类狭义的创造性活动相对应的。也许,种种“光斑”的融合体就是人类思维本身,而“光斑”的融合体所包含的宇宙的运动的形式、规律就是人类思维的运动形式和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秘密

人类的创造显然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则直接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到底是怎样的和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似乎永远也难找到一个个准确的答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

人类的思维是依赖于人类的物质实体——肉体的存在而存在的。人类本身是客观世界的产物,依赖于客观世界的产物而存在的思维也必然离不开客观世界。人类思维的思维材料必然来源于客观世界。人类思维的规律必然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必然的联系。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

一个人所具有的思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对“泛创造”进行了思考,思维所具有的普遍的创造性特点是与“泛创造”相对应的。您还记得我们所说的“一切皆是创造”吗?您也许早已发现了这根藏在我们思考的宝库中的“草”的确是根放射烁目光华的“金草”,此后,您和我仍将看到它瑰奇的光华。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和人类狭义的创造性活动相对应的。您也许愿意把狭义的创造活动视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把狭义的创造性思维视为真正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我们能发现人类思维和客观世界规律的一般性的联系,那么我们也或多或少能从这些规律中发现创造性思维的秘密。

让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种现象。当你的眼睛盯着闪耀的太阳看一会儿然后再闭上,你会看到太阳在你的视觉印象中留下的闪亮的光斑。这种光斑在一定时间之内渐渐变弱、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这光斑的影响真的不存在了吗?不,光斑的影响不是消失了,而是变为另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它已在你的印象中打下了永久不灭的印记,不管你此后是否想到它、意识到它,它的确已永远地存在于你的印象深处。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喻(但愿您会同意这样的比喻):“存在”的开始——我们还是退一步——就说我们宇宙的开始吧。如果宇宙的开始就好比太阳的闪耀,宇宙中的物质就好比我们的眼睛,那么正如我们的眼睛是太阳的闪耀的记录器一样,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宇宙开始时现象的记录器;光斑形成的印象能以某种形式永存于我们的印象中,宇宙的开始形成的“光斑”也将以某种形式永存于宇宙所有的物质中。宇宙的开始在所有的物质中形成最初的“光斑”。如果宇宙开始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的景象将以“光斑”的形式存在于宇宙所有的物质中,大爆炸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将包含于宇宙中任何一个物质的微粒之中并将影响着它们的运动。此后,宇宙种种现象都将于宇宙物质中留下各自的“光斑”。有机物产生于无机物,蛋白质产生于有机物,生命产生于蛋白质,人根本上也是物质构成的。宇宙中的物质的物态的改变体现了宇宙的发展、变化。然而无论物质怎么变化,它们都和最初的物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宇宙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光斑”将以类似“遗传因子”的形式在物质之间“遗传”。在长久的几乎使纪年失去意义的宇宙的发展运动中,种种“光斑”的“遗传因子”不断地积累、沉淀和潜在化,然而它们却并不是消失了。它们一经产生就不可磨灭。

人是由物质构成的。如果我们的比喻和推论成立的话,人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应有宇宙发生、发展的运动所产生的种种“光斑”。这些“光斑”是如此之多,然而又积淀得如此之深,它们彼此融合在一起,以独特的形式永远存在着。这些“光斑”包含了宇宙运动的形式、规律。这些“光斑”所包含的宇宙运动的形式、规律对物质而言影响了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规律,那么对人类的思维而言,是否可以认为影响了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呢?也许,种种“光斑”的融合体就是人类思维本身,而“光斑”的融合体所包含的宇宙的运动的形式、规律就是人类思维的运动形式和规律。

您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呢?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这样的思考中得到某种启迪。

如果以上的联系存在的话——这并不是神秘的联系,而是物质的、客观的联系,尽管似乎有点异想天开——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通过分析宇宙和物质的运动及其其中所体现的形式和规律来揭开我们的思维起源的秘密,也自然能或多或少地揭开创造性思维的秘密。

如果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宇宙膨胀理论、宇宙背景热辐射的存在、炽热高密度宇宙起源理论等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爆炸理论的基本正确性——那么我们就可能通过对爆炸之后出现的宇宙现象的分析看到宇宙运动的一些最基本的形式和规律。

根据大爆炸理论,时间、空间、物质肇始于一次爆炸性事件,我们的宇宙由此诞生。在大爆炸这一“零点”上,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都处于被压缩到不复存在的状态:物质并非是被压缩到无限大的密度,物质在“零点”是不存在的;时间是被无限弯曲的,时间的实际概念并不能推至大爆炸之前;能量、空间也不能推至大爆炸之前。一切都起源于大爆炸。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得承认大爆炸之前并不存在使大爆炸得以发生的空虚的东西,这个问题上的不可解性意味着“存在”的始点的缺失。

那么让我们仅仅把大爆炸当作只是宇宙的起点来思考吧。大爆炸这一事件——宇宙的最初事件的运动形式决定了宇宙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和规律,即发散的形式。这一发散的形式又包含着分离的形式。“发散”这一词语更注重对整体运动形式的描述,而“分离”这一词语则倾向于对个体间运动形式的描述。我们可以认为是发散和分离的运动创造了新的确定性。新的确定性包括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的新的确定性,或者我们可以说,发散和分离的运动否定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的不确定性。发散和分离的运动创造了某些新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发散和分离的运动形式是可以进行创造的、有创造力的形式。

在大爆炸发生的瞬间,大爆炸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沌的形式。在宇宙演化的0~10-36秒期间,宇宙充满夸克粒子;10-6秒前,强子生成;10-2秒前,轻子产生。在这个阶段,中子衰变成质子放出电子和中微子,电子和正电子相遇而湮灭为两个光子,光子辐射占优势。宇宙演化之初,是一些最最基本粒子的混沌状态。根据今天所测的宇宙热辐射的温度进行推算,宇宙诞生后约1秒钟时宇宙各处的温度约为100亿度。在这种在人的经验范围内几乎无法想像的高温下,宇宙物质只能以最基本的成分存在,此时的宇宙仍是一团基本粒子的混沌。在这些基本粒子中有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原子、分子此时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最初的混沌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是与发散和分离的运动形式并存的。我们因此也可以把混沌看作是一种运动形式。混沌的形式没有造成物质的突变,然而物质的突变的形式却已存在于混沌的形式之中。物质的突变是与创造的“关节点”相联系的,物质的突变是创造“关节点”的一种。混沌的形式是孕育着创造“关节点”的形式。混沌使各种物质的组合都有可能发生。当基本粒子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发生组合时,新的物质便出现了,新的确定性就被创造出来了。从“泛创造”意义上说,混沌状态本身即是创造的过程。然而,如若我们引入狭义的创造活动的概念来认识创造活动,那么我们必然把混沌的创造过程和创造“关节点”相区别。创造的“关节点”是我们对某种形式的创造活动所包含的“创造”含义的强化,是狭义的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混沌是孕育狭义创造活动的运动形式。

宇宙处于基本粒子的混沌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宇宙温度的下降,核反应开始出现了。混沌的基本粒子中,质子和中子很容易发生聚合;之后,氦原子核便形成了。氦原子核的形成过程中其实也包含着中子群体和一部分质子的分离。所有的中子在氦核形成过程中被用完——中子群体和剩余的质子是一个分离的过程。剩余的质子——没有聚合的质子形成了氢原子核。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宇宙的新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即聚合的形式。(其实,在此之前电子和正电子相遇的运动形式已包含了聚合形式的雏形,但却没有形成典型的真正的聚合形式。)这一聚合形式又包含着分离的形式。“聚合”在此处更倾向于对个体间运动形式的描述,而“分离”在此处则更注重对整体运动形式的描述。这正好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发散”和“分离”相对应。“发散”更倾向于针对整体运动形式,“聚合”更倾向于个体间的运动形式,而“分离”则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分别倾向于针对整体运动形式或个体运动形式。或者我们换种说法,“发散”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个体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个体,而“聚合”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个体形成一个作为整体存在的个体;“发散”中的“分离”体现在独立个体间的分离,“聚合”中的“分离”体现在形成的作为整体存在的个体与其他未参加聚合的那部分物质的分离。很显然,在宇宙此后的运动过程中,发散、聚合、分离的运动形式是混合存在的。氦原子核和氢原子核形成的数百万年之后,原子在宇宙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时形成了;之后,简单的分子又形成了;数十亿年后,恒星和星系出现了;稳定的行星环境也在此后成为现实。在这些物质的形成过程中,混沌状态伴随其间,发散、聚合、分离、混沌的运动都显示了自己创造的威力,新的确定性不断被创造出来。然而同时,新的确定性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也无限地“繁殖”了。

发散、分离、聚合、混沌等体现了宇宙的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它们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形式。宇宙中的物质是这些运动形式发生作用的结果。如果宇宙运动能像太阳在我们的眼睛中形成“光斑”,那么宇宙物质也必然记录了它的运动形式的“光斑”,宇宙的物质应该包含着宇宙运动形式的印迹。如果宇宙物质确实包含着宇宙运动形式的印迹,那么人作为宇宙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应带上宇宙运动形式的印迹;那么作为依赖于物质实体而存在的人的思维也必然带有宇宙运动形式的印迹。宇宙运动形式的创造性特征使人的思维应具有相似的创造性特征。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人类思维就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特征也许正是宇宙的运动形式——发散、分离、聚合、混沌的印迹。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宇宙各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发散、聚合、分离、混沌,我们在此用抽象的简单图示来表示它们(图5-1):

img46

图5-1:基本的运动形式

我们需要对这几个图示作一些简单的说明。

首先,这几个图示都是对实际的宇宙运动形式的一种抽象的简化。实际的宇宙运动形式绝不可能如此简单。然而,这种抽象的简化对于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是必要的。

发散的形式和聚合的形式会出现一些变体,我们用图示来表示它们的基本变体(图5-2):

img47

图5-2:发散与聚合的变体

混沌的形式如从根本上说是无法用抽象的图示再现的,它也不存在基本或非基本的形式。混沌包含着无限的不确定性。我们所用的图示只能是一种拙劣的抽象化和简单化。

其次,我们要了解图示所表示的各种宇宙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

发散形式和聚合形式是互逆的两种形式。在宇宙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互逆的形式也存在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在大爆炸之初出现的是发散的形式,此时聚合形式是不存在的。与原初的发散形式完全相逆的聚合形式是潜在存在的,然而真正的和原初的发散形式相对应的聚合形式只能是一种终极的聚合形式。如果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终极的聚合形式才真正开始出现。“原初”只能和“终极”形成真正的互逆和对应。

非终极的聚合形式只能包含在原初的发散形式之中,因此,非终极的聚合形式只能在原初的发散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新的确定性。非终极的聚合形式因为在根本上超越不了原初发散形式的域界,因此,非终极的聚合形式必然在原初发散形式内部制造了分离的形式。这种分离的形式和原初发散形式及此后的非原初发散形式中所包含的分离形式是不同的。和非终极的聚合形式相联系的分离形式是由非终极的聚合形式的选择性所引发的,然而,在形式上其实是分离形式中包含着非终极的聚合形式。发散形式所包含的分离形式则是以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发散形式的形式因子,这种分离形式真正被发散形式所包含。基本的分离形式的图示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然而我们是有必要认识它所包含的不同涵义及其意义的。发散的形式所包含的分离形式和发散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创造个体的确定性,而包含着非终极聚合形式的分离形式则创造了一定意义上的整体的确定性。

混沌的形式几乎是和原初的发散形式同时出现的。混沌形式包含着潜在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内的发散、聚合和分离等运动形式,而混沌形式又存在于原初的发散形式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宇宙的发散形式和混沌形式是创造一切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形式。

如果我们试图说人类创造性思维就是宇宙运动形式——具有创造力的运动形式的印迹的运动,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在宇宙的一般物质中找到宇宙运动形式的印迹,这样子我们才能把最初的宇宙的运动形式和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物质发展的过程较有信心地联系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