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有规律吗
基于前面的思考,也许您已经认识到了我们在此想说的“创造性思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正如我们可以相信玫瑰的芳香来自玫瑰,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思维的创造性来自宇宙运动。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应和宇宙运动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有所联系。宇宙运动的一般特点和规律通过它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发散、聚合、分离、混沌等形式。人的思维也应得到了宇宙所赐的珍贵礼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思维的一些基本形式应包括发散型思维、聚合型思维、分离型思维、混沌型思维等类型。宇宙的发散、聚合、分离、混沌运动是宇宙创造万物的方式;思维的发散、聚合、分离、混沌运动是思维创造新的确定性的方式。宇宙的发散、聚合、分离、混沌等运动的协同作用形成了宇宙的伟大创造力;思维的发散、聚合、分离、混沌运动形成了思维的神奇创造力。
发散型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类型也一样。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思维,也可以是几种类型思维的综合。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并不等于创造产品的实现。一种单一类型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也是有可能产生具有“关节点”性质的创造产品的,然而大多数具有“关节点”性质的创造产品都是各种类型的创造性思维协同发挥作用的成果。(我们在此所说的“创造产品”最初当然是存在于头脑中的精神产品。)各种类型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承担不同的创造任务,或者说它们通常分别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的不同阶段。
宇宙以原初发散开始自身的创造似乎决定了人的思维也通常以发散型思维作为创造性活动核心部分的开始。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活动的核心部分是指创造性活动以创造“关节点”为中心的一段有限的关键的创造性活动。在进入创造性活动核心部分之前,创造主体可能有长期的准备阶段、孕育阶段。如进行科学创造时,科学家可能要在初期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在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之后,科学家才有可能进入孕育阶段。在这一阶段科学家对资料进一步整合处理,进行大量的思维加工,并试图进行创新。这一阶段的极至通常是思维饱和,工作停滞不前。在进入创造性活动核心部分之前的阶段,创造主体其实已运用了发散、聚合、分离、混沌等思维方法,然而,真正的创造的秘密在于创造性活动的核心部分,即思维饱和之后思维进入的新的活动阶段。思维中的“新宇宙”通常从思维饱和点之中诞生。思维中的“新宇宙”的诞生和宇宙的诞生有相似之处。发散形式是宇宙诞生的原初运动形式;发散型思维通常是突破思维饱和点的创造性思维。思维饱和点像一个有极度坚硬外壳的圆球,而外壳内部又是极度致密的压缩物。思维的发散以一股无比巨大的力使“壳”内的极度致密的压缩物冲破坚硬外“壳”向外发散。被压缩在“壳”内的物质就是“思维线”。“思维线”一旦冲破密封的外“壳”便向思维空间伸展,每一条“思维线”像一支箭射向思维空间的远方。
发散型思维其实是进行着有效思维空间的拓展,因为在思维饱和点之外的思维空间在“思维线”未到达之前对于创造主体而言并无什么意义——创造主体根本意识不到这部分思维空间的存在。发散型思维使创造主体的思维进入一个未知的空间。在这片空间内还没有形成对“思维线”的约束力和压制力,这是一片思维的自由空间。发散的“思维线”通过对自由空间的占有显示自己创造的力量。
发散的“思维线”以思维饱和点为发散中心向周围散射,它们没有既定的目标——这是对既定目标的一种超越。由于发散形式对未知空间的巨大占有力,发散型思维其实已把创造的目标笼罩在自己的发散形式之中,无约束的发散型思维摆脱了习惯性思维的思维定势。习惯性思维是一种单线性思维。单独的一根“思维线”受心理定势的牵引和约束形成思维定势。单独的“思维线”向着一个方向孤单地前进。当然,单独的“思维线”也有一定的运动自由度,然而它却始终超越不了一个由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形成的有限的区域。它往往以为自己正在朝着创造目标前进,而实际上创造目标却远离它的运动轨迹(图5-12)。因此,单独的“思维线”尽管以无比的勇气前行,却往往不能达到创造目标。从思维饱和点出发的单独的“思维线”伸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毫无结果而有可能收缩回思维饱和点之内,从而增加了思维饱和点内部的致密度。思维饱和点内部的致密度越大,潜抑的向外的张力也越大,当思维饱和点的致密度达到临界点时,思维的发散便发生了。无数“思维线”冲破思维饱和点的坚壁向四方散射,习惯性思维的定势被彻底打破,思维发散形式所包含的巨大“爆炸力”实现了在思维世界中“大爆炸”的创举(图5-13)。
图5-12:思维定势
在穿梭于思维空间的过程中,“思维线”会遇到许多“思维岛”。“思维岛”就像星云或流星在宇宙空间飘浮一样飘浮于思维空间之中。当“思维线”遇到“思维岛”时,就像光遇到物体改变方向一样改变伸展方向,这样,思维饱和点的原初发散形式就实际上成为一种思维的混沌形式。混沌型创造性思维在发散型创造性思维之中产生(图5-14)。
思维的混沌中蕴含了大量的新的确定性。“思维线”在混沌型思维阶段每到达一个“思维岛”便创造一种对创造“关节点”的诞生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的确定性。这些新的确定性不一定都对创造“关节点”的形成有用,然而,新的确定性的不断累积却是形成创造“关节点”的基础。
混沌型思维的发展使分离型思维的发生成为可能。混沌型的思维所创造的无数的新的确定性依附着“思维岛”飘浮在思维空间中,某些新的确定性表现出某种内在联系。内在的联系使某些带着新的确定性的“思维岛”的运动出现一定的规律性。混沌中的“思维线”的一部分受这种有一定规律的运动的牵引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样,一部分以一定规律性运动的“思维线”和其他混沌运动的“思维线”相分离。“思维线”的分离运动又促进了“思维岛”分离的运动。一群“思维岛”的运动形成一个“思维引力场”。“思维引力场”对分离出的“思维线”产生引力,从而导致这一部分“思维线”向“思维引力场”内收缩。这样,聚合思维又开始发生了。这一过程我们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如下(图5-15)。
图5-13:思维的发散运动
创造性活动核心部分的发散型思维、混沌型思维、分离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都是与潜意识运动紧密相关的。这些思维活动在潜意识世界中不受或甚少受已有知识、经验的约束,不受或甚少受习惯性思维和心理定势的约束,是自发的非逻辑的思维活动。它们的有效活动建立在意识基础之上,因此在最后创造“关节点”出现的一刻,又回到意识世界中。我们前面提出,创造性思维是不自觉的潜意识、自觉的潜意识和自觉的意识协同作用的结果。自觉的潜意识其实是潜意识向意识的过渡阶段。思维的发散阶段、混沌阶段的活动是和不自觉的潜意识活动相联系的,而思维的分离运动却受到自觉的潜意识的影响,聚合思维也受自觉潜意识的影响。以上阶段的思维活动通常是非逻辑的思维活动。非逻辑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冲破逻辑思维的约束,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进行思维的创新。在接近创造“关节点”的思维过程中,聚合思维从自觉潜意识的世界过渡到自觉的意识世界。聚合思维的逻辑性加强,对正在聚合中的“思维岛”进行调整、重构,甚至再一次进行分离。这样子,有明显逻辑特性的分离思维就可能在聚合思维之中发生。经过多次的分离、聚合思维过程,“思维岛”不断地在选择、建构、再选择的活动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确定性。这种更高层次的新的确定性是由参加聚合活动的“思维岛”所负载的各自的新的确定性聚合而成的,它依附于“思维岛”的聚合体而存在。“思维岛”的一次聚合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关节点”实现的过程。当创造“关节点”和创造目标相符时,或者说创造“关节点”达到创造目标时,一次创造性活动的核心部分才算完成。
图5-14:思维的混沌运动
图5-15:思维的分离和聚合运动
如果一组“思维岛”的聚合体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创造“关节点”,那么此一聚合体就可能发展为另一个新的思维饱和点。这一思维饱和点同样可能发生思维发散、混沌、分离和聚合等运动。这样的思维运动可能不断循环继续下去,就如宇宙中有可能不断产生子宇宙一样。未形成创造“关节点”的一组“思维岛”的聚合体还可能发生另一种形式的思维运动,它可能和其他未形成创造“关节点”的“思维岛”聚合体发生更高层次的聚合。小的聚合体可能形成大的聚合体,大的聚合体可能形成更大的聚合体,直到聚合体形成一个创造“关节点”。同样,不同大小的“思维岛”聚合体都可能发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发散、混沌、分离、聚合等运动。“思维岛”聚合体形成思维饱和点后的再次发散、多个“思维岛”聚合体的聚合以及多个“思维岛”聚合体的聚合体形成思维饱和点后的再次发散等思维运动交织、混合,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高度复杂性和混沌性。这就使创造主体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秘密。我们在此的思考也同样无法真正解开这永远的思维之谜,正如我们不可能彻底了解宇宙一样。
以上我们只是试着分析了一下创造性思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并且强调了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型思维、混沌型思维、分离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等思维活动的协同作用,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潜意识和意识的聚合作用。
但是,我们亦不能否认以某种单一思维形式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存在。如单一的发散型思维有可能直接产生创造“关节点”并达到创造目标;创造性思维可以是单一的逻辑思维,科学中的许多创造都是逻辑思维的成果;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是单一的非逻辑思维,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波洛克的绘画创作就是典型的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当然,人的创造性思维绝不会绝对地以某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出现。我们在此的意思是某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可能在创造性活动中占绝对优势,而不是指绝对纯粹的逻辑思维或非逻辑思维、发散型思维或混沌型思维,或其他形式的思维。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还可能涉及许多具体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如逻辑的创造性思维中可以有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类比、外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等思维形式和方法;在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中可以有灵感、直觉、想像、联想、猜测等思维形式和方法。这些具体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往往是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如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哲学领域等)对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因此都有各自的实际意义。关于这些具体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在这儿就无需再赘述了。我们在此想强调的是,这些具体的思维形式和方法都可能在发散型思维、混沌型思维、分离型思维和聚合型思维等基本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中出现。发散、混沌、分离和聚合等思维形式是宇宙基本运动形式在人的思维世界中的再现,是人的思维对宇宙创造力的继承。
创造性思维的整体的形式和特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气质、喜好都可能使创造性思维表现出某种较强的特点或以某种形式为主。从更大的范围上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由于群体文化、习俗、心理等因素不同,在创造性思维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的文化、习俗、心理等因素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步积淀而成的,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的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特征的形成和定型是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的。
个体之间的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由于个体诸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对个体之间的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的研究只能针对具体对象来进行,因为个体之间的创造性思维的差异随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对这种差异的研究显然不太现实,对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更大范围上,如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将会有更大的帮助。那么就让我们的思考顺着这个方向前进吧。
思维定势是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先进入人脑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必然在人脑中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样,在思维规律(包括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的形成过程中,最初和早先产生的思维规律对以后的积淀也会有一种“定势”作用。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人群而言,他们祖先的早期思维形式和特点对于后来该地域该民族的人的思维形式和特点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人群后来的思维形式和特点的积淀很可能只是对祖先早期的思维形式和特点的不断加强和稳固,从而到某一时期终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域或民族的独有的思维形式和特点。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人群的创造性思维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和特点的形成也同样受着这种规律的支配。
若要分析一个地域或民族的人群的创造性思维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一个地域或民族的人群的早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着手。然而,初民们的思维本身早已随他们的死亡而逝去,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各种“活”的遗物和“死”的遗物中瞥到那古老思维的残影。这里所谓的“活”的遗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流传下来的具有久远历史的社会文化产物,如靠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一些至今仍盛行的古老风俗、宗教仪式、民族舞蹈等。这些“活”的遗物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它们不是具体哪一代先民的遗物,而是无数代先民的遗物。当然,“活”的遗物中肯定也包含着初民们思维的残影。这里所谓的“死”的遗物是指以较稳定形式保存下来的古代的社会文化产物,如壁画、雕刻、雕塑、建筑、文字记载(如以文字形式记录的神话)等等。从这些“死”的遗物中,也许我们能更直接、更真实地看到初民们的思维所留下的神奇的微红。
我们要分析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人群的早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从古老的神话着手似乎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古老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初民们的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如果初民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确实影响着后代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那么现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间创造性思维的差异应该在他们各自的祖先们所创造的神话传说中就露出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