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汉正街与义乌小商品市场:谁主沉浮?
闻名遐迩的汉正街,曾是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齐名的湖北汉口镇上的一条“正街”,汉正街由此而得名。
汉正街南临汉水,东接长江,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便是中国中部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呈现一派“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商贸景象。1979年,汉正街在中国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放小商品市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之路。汉正街万商云集,小商品吞吐全国,人称“天下第一街”。大批创业者在这里淘得了第一桶金,率先成为那一部分“少数先富起来的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汉正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集散功能迅速增强,享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全国曾有17个小商品市场挂上了汉正街牌子,市场也曾参与过缅甸、泰国、俄罗斯等国的边贸。但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新兴市场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汉正街市场的辐射范围逐步萎缩,大多数商品只能销往周边省市,正在“退化”为一个区域市场。
曾几何时,义乌人把汉正街人当“师傅”。1982年,当《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汉正街誉为“中国小商品市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时,浙江中部的贫困县义乌,才刚刚有小商品摆上露天小摊点。1982年,刚刚起步的浙江中部山区的义乌市场,销售额仅为700万元,相当于汉正街市场的45%。20年后的2002年,汉正街市场销售额108亿元,而义乌市场销售额达289亿元,相当于2.7个汉正街。昔日的“徒弟”成了全国小商品市场的“龙头”,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义乌市场利用后发优势,从区域市场发展到“买全国、卖全国”,如今进而响亮提出“买世界、卖世界”。与义乌对接的国际小商品集散地有阿联酋迪拜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南非的“中华门”、柬埔寨的“中国商城”、俄罗斯的“海宁楼”、巴西的“中华商城”等10多个商品集散地。
目睹汉正街的兴衰、义乌的崛起和它们竞争优势的演变,让我们思考:什么因素导致了竞争格局的改变?从环境差异分析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首先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汉正街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城市,面积8406平方公里,人口749万,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孕育了古汉口商业文明。“货到汉口活”,是对汉正街最经典的诠释。义乌则是浙江中部的县级市,土地面积1102.8平方公里,人口仅仅65万,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且多为红壤丘陵,改革开放前这里地瘠人贫。但也有人说,义乌地处沿海,近距离接受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地理环境优于武汉。
其次是历史文化的差异。汉正街地处中部,相对东部地区来说,思想较为保守,计划经济的作用还较强,人们在长期活动中自然形成了重平庸忌冒险、重和谐忌竞争等为主要持征的文化传统,这显然是与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冒险竞争、创业拼搏和极力扩张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抵触的。义乌拥有源远流长的“鸡毛换糖”文化,该文化造就了义乌创业者不畏艰辛、务实求效、自强自立、敢想敢干、重商尚利的社会意识和精神。义乌比汉正街的创业者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其理念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义乌市委宣传部人士表示,为别人所不愿为,勤奋节俭,是义乌商人走向世界的“秘诀”。
再次,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使汉正街的经营者对过去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浓厚情结,依恋过去美好时光,渐渐失去创新的动力和危机意识。尽管最初凭借政府提供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带来先发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地的小商品市场也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优势就逐渐丧失。义乌与温州邻近,温州人的成功产生标杆效应,义乌人不断向温州人学习兴办民间专业市场的经验,这种跟进学习也节省了很多的“学习成本”。
最后,尽管汉正街所在的武汉市人才资源丰富,但是汉正街陈旧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对人才不能产生吸引力,大量人才都流向沿海和江浙地区,因此,武汉市的人才不能为汉正街所用;而义乌的创业者,尽管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不够充分,但是他们在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造。他们通过“干中学”使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资源配置的能力、生产活动的技能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周边的其他浙江城市的创业者,恋乡不恋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他们对义乌创业者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播知识、信息和技能技巧的作用。
总之,竞争优势是动态的,环境成就了创业者,也可能成为进一步创业的阻力。
汉正街的兴衰,义乌的崛起,伴随的是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的沉浮与交替。潜在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之前,应该如何分析与评价要开展创业活动的地区的创业环境,如何适应、改变环境以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这一章将对创业环境质量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