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告创意与广告业
一、创意
现在经常听人说:“这个广告好有创意”,或“你这个人很有创意”。那么,时下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创意”这个词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词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语境的。
“创意”一词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标志着一个注重创新思维的时代的来临。“‘创意’一词的问世大约是1984年以后,这时我国广告业才刚刚起步……从一些美国20世纪60年代研究广告表现创作的著作来看,这样一些词常被译成‘创意’,如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的名著《A Technique for Ideas》被译成《产生创意的方法》”。[1]
从相关资料来看,创意这个词是由台湾地区传入大陆的,在中国大陆最早运用于广告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开来,如今已经成为应用广泛的汉语词汇之一。
《辞海》中“创”有“创始、创造、独到的见解;初次出现、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等意思;“意”有“意思、意味、心愿、意向、意境”等意思。笔者个人认为,创意一词很好地组合了英文的Creativity(名词,创造力,创造)和Idea(名词,想法,念头,意见,主意,思想,观念,概念)的含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意?
有人说,创意就是一种新的主张,或新的做事方式;也有人说,创意就是创造、试验、冒险、打破规则、犯错,并且乐在其中。
笔者试着在这里给“创意”下一个定义:
“创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的过程和结果,这个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它的直接产物是崭新的想法和主张。另外,在本书中,“创意”一词,也经常同“创造力”一词交替使用。“创意”同时具有名词词性和动词词性,作为名词词性,大多指的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产物,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结果,它有具体的东西呈现出来;作为动词词性,则指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创意者充分发挥想像力,对已有事物的革新,对旧经验的改造。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看到有的人想法多多,古灵精怪,有的人似乎比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么创意是否只是某些人的专利?还是每个人都能够有创意?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其实,上天赋予每个人创造力,从诗歌创作到建筑房屋,从电脑编程到编幽默段子,从音乐到科学,无一不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现。有人说,成为有创意的人有两种途径:一是你能歌善舞;或者,你造一个剧场,在那里,诞生无数的歌者和舞者。之所以有的人一辈子过着平庸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大获成功,是因为前者将上天给他们的宝贵礼物白白浪费了,而后者善于从生活里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并且善于创造美,将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变成了礼物。
二、作为创意产业的广告业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1997年大选之后,刚成为首相的布莱尔着手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亲自担任了主席,大力推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倡与鼓励人的原创力在英国经济中的贡献。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而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成效”。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
很显然,排在创意产业之首的广告生产就是创意本身。很多公司的成功依赖于不断的创新。在当代,创新甚至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而能产生伟大创意的公司经常依靠的是有创意的人,由此可见创意的重要性。那么,摆在创意人面前就有几个大问题:什么是大创意?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大创意?大创意思维能通过个人后天努力培养和完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