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影响中国创业的“十大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各行各业创业的30多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成功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也出现了大量失败的创业者。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和机构系统地对成功的创业经验进行总结,更谈不上对失败的教训进行归纳。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就谈不上创业教育,这些经验就不能给予后来者以指导和帮助。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发现有十个方面的误区与盲点在影响我们的创业。
图1‐8 创业者面临的创业问题
一、缺乏创业研究
原因:(1)创业学研究人员甚少。
(2)创业研究经费严重缺乏,国家没有任何创业研究资金规划。
(3)创业研究机构匮乏。
(4)缺乏对创业研究的扶持政策。
建议:(1)国家应高度重视创业学研究工作,并应列入年度计划和“十二五”规划,不仅从研究机构、人员编制和研究经费预算上下工夫,还要建立紧密型和松散型大联合体。
(2)建立国家级创业重点实验室。
(3)每年向全国发布几十个或几百个与创业研究相关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公开招标。
二、缺乏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训
原因:(1)缺少创业教育和创业人才培训机构。
(2)严重缺乏创业专家和导师。
(3)政府对创业只重视硬件支持,没有创业者培训经费的预算。建议:(1)国家相关部门扶持有创业人才培训能力的机构做大做强。
(2)评比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
(3)每年定期、不定期开展中学组、大学组、社会组创业大赛。
(4)研究制定创业注册师全国试点考试以及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和创业管理课程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三、缺乏创业型组织的评价体系
原因:(1)我国创业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2)缺乏创业评价体系研究的专业人才和相关权威机构。
(3)缺乏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评价指标。
建议:(1)针对创业型城市、创业型组织和创业型个人,分别建立包含多重创业指数的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设立多种评价指数,并针对创业型组织和个人的创业贡献作出相应的创业评价指数。
(2)政府可大力扶持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业研究机构,尝试从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及创业资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评价指标体系。
(3)国家应对创业贡献度高的创业型组织和个人,如华为集团、携程网、阿里巴巴马云、创新工场李开复等,给予相应的表彰,以树立创业型组织或个人的榜样。
四、缺乏创业氛围
原因:(1)创业失败率高。
(2)创业者没有像公务员一样的被认可地位。
(3)家庭条件较好,父母不希望儿女辛苦创业。
(4)社会舆论对创业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造新的财富正面宣传过少。
建议:(1)政府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创业是最体面就业”的宣传力度。
(2)出台有利于创业者获得更好社会保障的扶持政策。
(3)国家表彰在创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树立榜样作用。
(4)媒体应承担一种公益职责,呼吁社会重视创业、支持创业,引导青年人勇于创业。
(5)社会对创业失败者要有极大的包容性,允许失败者从头再来,鼓励多次创业。
五、对创业认识的盲区
原因:(1)普遍认为创业就是开个小店或小公司。
(2)创业概念认识不足。
(3)不清楚创业的价值和分类。
(4)社会上只重视创意、创造、创新,但忽视了创业。
(5)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
建议:(1)应向全社会开展创业科普知识的宣讲活动。
(2)高等院校应普及创业教育,颠覆对创业的狭义认识。
(3)国家应大力倡导创业文化,传播创业的广义认识,转变传统的创业观念,出台更完善的创业政策。
六、大量创业者没有认识到首创、二创、多创、持创的重要性
原因:(1)大量企业家普遍认为创业就是刚刚起步、最艰苦的阶段,之后便是守业阶段。
(2)企业家缺乏持续创业的培训指导。(3)企业缺少创业创新型管理人才。
建议:(1)政府应倡导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积极参加创业头脑、创业能力、创业管理、创业战略等全面、深入的创业培训。
(2)企业应大力引进创业创新型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缺乏天使基金
原因:(1)资本的本能是帮富不帮穷。
(2)创业融资政策未得到扶持。
(3)民间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匮乏。
建议:(1)政府应加大政策基金的建设投入。
(2)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
(3)努力发展和完善小银行和社区银行,使民间金融成长起来。
(4)大量建立公共的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
(5)推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
八、对创业者只重视创业外因,忽视创业内因
原因:(1)90%的人认为创业关键要素是资金、关系、环境等外部因素,忽视创业者自身素质。
(2)缺乏培育创业指导和创业管理者的组织机构。
图1‐9 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
(3)缺少创业管理专业。
(4)创业管理专家和导师严重不足。
建议:(1)扶持有创业管理人才培养能力的机构培育高层次的创业指导和创业管理者,提高创业者在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成功率。
(2)加大对创业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
(3)加大力度在各高等院校开办创业管理专业,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型管理人才。
(4)加强对创业者心智培训,提升创业激情和经受挫折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创业者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能够赢利的创业模式,这才是创业的关键。
九、创业公务员、创业研究专家、创业企业家和创业者结合不够紧密
原因:(1)缺少交流沟通的平台。目前仅有全球中小企业创业联合会(ICSB)——中国创业协会致力于搭建融合创业公务员、创业研究专家、创业企业家和创业者多层次创业人群的交流平台。
(2)企业家对前沿的创业理论认识不足,不重视许多创业新观点的应用。
(3)创业研究专家认为创业是社会和政府的事情,而不是高校的事情。
建议:(1)国家应扶持创建包含多层次创业相关人士的创业交流协会。
(2)每年组织举办创业论坛,实现各种资源共享。
(3)高校定期举办创业讲座,邀请创业企业家分享创业成功经验。
(4)发行创业期刊,发表创业案例研究论文,及时传播全球创业的先进理念,解析创业政策,解读创业困境。
(5)大力发展创业产业园和创业产业基地,引进创业专家和教授进行创业关键技术的攻克和指导。
十、企业缺乏对创意、创造、创新、创业的系统理解
原因:(1)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企业对岗位创业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内部没有岗位创新创业的机制,导致许多企业出现滑坡。
(2)企业家不重视岗位创业人才的培训。
(3)创业信息交流渠道不.,信息平台建设明显滞后。
图1‐10 完善创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
建议:(1)完善创业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创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2)扶持培育专业化的创业培训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创业政策的引导,增强创业人才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
(3)尽快建立从事创业技术服务专业人员及专家专业技能认证制度或专业资质认证制度,提升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资料1‐2 创业、创新与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外部条件[2]
长江商学院 王一江教授
【论文纲要】
1.重大创新往往通过创业实现
(1)SWA,Wal‐Mart
(2)IT行业
2.全民创业才有创新型经济
(1)创新型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2)各行各业都能够自由进出
3.外部环境——战略
需要新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民营企业为主,实现向创新型经济转变。
4.外部环境——措施
(1)舆论放松
(2)政策宽松
(3)税负轻松
不歧视不偏爱某些行业和所有制形式。
资料1‐3 创造、发明、创新、创业[3]
北京大学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国教授
无中生有叫创造,有中生有叫发明,把创造和发明变成财富叫创新。存在创新的组织可以叫做企业,创造一个企业叫创业,我们可以把它连在一块。创造、发明、创新、创业对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一下,假设没有创造和发明,我们现在没有电灯、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我们穿的、用的,看到的一切都是没有,这个社会还是原始社会,所以人来到这个世界,执行上帝的指示,上帝创造人,人创造世界,汽车是脚的延伸,电脑是脑的延伸,所以人创造的一切都是人体功能的延伸。
我觉得创造、发明、创新、创业是一个系列,是逻辑相通的。从这个逻辑上看,首先应该是观念、文化的创新,这是根本,然后导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然后才会有技术的创新。文化和观念的创新,现在我们的一切,比如山东孔子的思想,还有老子思想,包括西方亚里士多德这些人,都是观念思想创新者,这就是无中生有,首先是思想上的无中生有,才会有实际的无中生有,这些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不一定要伟大,其实人人都可以有伟大的创新思想,如果没有人歌颂,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照样是创造,所以人人都可以是创造者。
第二,制度创新。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至少和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是一样的。我们知道,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是思想家带来的,你看法国的思想家,带来了法国社会的变化,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又带来了俄国和中国的变化,现在又有很多思想家,又带来社会新的发展。同时制度创新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带来了制度的变革,我们世界制度不断地变革,从过去的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创新,可以看出制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体制,一个是现制的创新。举一个例子,中国改革开放前,从蒋介石到1949年前是一个巨大的制度创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又是制度创新,从承包责任制开始,这里面的人没有变,还是这些人,还是这块土地,为什么财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变了,我们从一个计划经济的制度,变成了一个市场经济的制度,所以财富就增加了。
所以制度创新从国家层面上是这样,从企业的程度上也是这样,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我们举一个例子,过去商业模式是卖有,现在还产生了卖无的商业模式,卖无就是没有追加生产,生产产品不需要追加成本。比如说麦当劳卖两种东西,一种是卖汉堡包,所以每多卖出一个,就必须增加它的投入。但是麦当劳还卖一种东西,就是加盟费,每一个加盟者要给100万美元,这个加盟是没有成本的,对于麦当劳而言就是卖无。一个加盟店进来一百万,两个进来就是两百万,现在有很多加盟店,就是十几亿。它就卖两本册子,一个是生产流程,一个是管理流程,这些是没有成本的,这就是卖无。微软实际上也是卖无,比如说“四川2007”,打一个比方,一旦这个软件被创造出来,可以无穷无尽地复制,所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
还有一种是零成本生产和销售,比如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用别人的成本,即用蒙牛的,用李宇春的,这叫零价格成本,零价格销售,所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可以带来财富。
再看看文化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给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人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工业革命就是蒸汽机带来的,蒸汽机的革命解决了动力问题,整个世界发生了变化。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即电脑、能源、新材料等这些技术创新,每次都飞速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因此,就代替了制度创新。
最后还有一个理论创新,不断出现这些新的东西,理论创新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无中生有,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不是借鉴别人的经验,是原创的;还有一种是总结别人的创新实践,再提升到理论层次。所以我刚才讲的这种无中生有的营销模式,零成本生产、零价格销售的生产方式,我就总结为一个创新的营销举措,叫“1P营销理论”。传统营销叫“4P营销理论”,我这个叫“1P营销理论”,就是通过第三方付费,使得顾客免费享受商品和产品,同时企业家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利润。所以我对整个创新,就谈这样一点基本的思路,因为创业论坛做得非常好,希望在四大领域,关键是文化的创新、组织制度的创新,还有一个是技术的创新,最后就是理论的创新,能够在这四个层次上走入一个新的阶段。
【注释】
[1]*该文为霍国庆教授于2011年10月24日,在“全球创业与转型升级论坛”上的演讲。
[2]*该文为王一江教授于2011年10月24日,在“全球创业与转型升级论坛”上的演讲。
[3]*该文为王建国教授于2011年10月24日,在“全球创业与转型升级论坛”上的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