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创新企业模式代表一种新型创新机制
人类创新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从现有主流的研究创新的文献来看,经济学主要研究三类创新: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制度创新(systematic innovation)和组织创新(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熊彼特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根据技术创新的这一特点而给它下定义:“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出版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更简明地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也相当一致:“创新理论”创始人熊彼特教授的学生、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张培刚先生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简要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使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就是技术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8月30日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在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识基础上,给创新下定义说:“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总括地看,技术创新的要旨在于将技术发明成果第一次商业化,即用于谋取经济利益。
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不难理解。制度创新就是就某一经济过程中所包含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必要调整和重置,以便达到或建立起一种新状态。制度创新所指的制度安排方面的变迁,往往既重大而又有效。其重大性是指这种变化非常明显,有时甚至很剧烈;其有效性是指变化导致的对非制度的其他经济因素与变量的效应非常强烈。而组织创新除了熊彼特在研究创新的五种情况时所指的“新的组织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组织行为方式(包括组织内部的信息制造与传输机制、组织内部竞争与非竞争性博奕模式等)的变化。
上述三种创新模式中,技术创新包含技术上的“增量性改进”(incremental improvement)或称“边际改进”(marginal improvement),所谓边际改进是指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的增长。而显然,制度创新则不可能是一种边际改进;组织创新则既包括边际改进又包括非边际改进。
创新企业模式的实质与其说是一种新型企业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这种创新机制不同于上述三个典型创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它们的融合(综合)。这是因为:首先,创新企业是一个专门致力于创新、形成创新产权的组织。创新产权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要素、技术要素和产权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具体地它可以由TMR三维空间来表达。如图3-1所示:
创新产权形成过程是技术创新方面出现了新因素,市场维度和产权维度的新因素也相配合地出现,这三方面的新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其次,创新企业的建立是以技术创新为目标,以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安排)创新为前导和基础,以市场和组织创新为支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创新过程。从前面所论述的创新企业的几大特征可知:创新企业的建立,首先要导入一种新型资本形成机制即风险资本生成机制。在其过程中,必须对企业资本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以便能使风险资本运行有一个适合的平台;同时,创新企业由于主要从事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非常强的创新资本运营活动,因此,其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不能沿袭传统企业模式,而必须有所创新,以适应其风险特征和风险水平。组织创新的方向在于建立以虚拟企业形式为主流的组织。
图3-1 创新权形成的TMR三维表达
第三,创新企业模式作为新经济的微观基础,折射出新经济的本质的宏观特性,即作为综合性创新推动型的经济所具有的高成长性,这种成长性是技术进步所不能单独企及的,而必须同时凝结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三者所激发的效率才能实现。
创新企业所代表的创新模式也可称之为“组织化”创新模式。具体地看,组织化创新模式同另外两种创新模式,即技术推动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需求拉动型技术创新模式相比照,从其动力机制看,组织创新模式具有二元特征,但是全面地分析它仍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其特征可归纳如下(见表3-2)。
表3-2 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和组织化创新特点
【注释】
[1]刘东.杜占元著.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陶德言编著.知识经济浪潮.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