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相关文献回顾
1.资源禀赋理论
根据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提出的资源禀赋学说,各国的资源禀赋如劳动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自然资源等存在差异,各国使用自己最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以获得最大国际贸易顺差。就创业企业而言,每个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所拥有的创业资源是不尽相同的,创业资源是创业企业创立及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支撑条件(林强,2003;林篙,2005)。创业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活动,有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因为创业本身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整合(Alvareza,Busenitzb,2001)。资源禀赋丰富的创业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创业动机,更愿意承担机会成本,具有更高的成长意愿与更强的风险承担能力;相反,资源禀赋缺乏的创业者往往容易将创业视为无奈的选择(张玉利,杨俊,2003),因此创业者的资源禀赋对创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至关重要。与已存在的、进入成熟发展期的大公司相比,创业企业资源比较匮乏,但创业者所拥有的创业精神、独特创意及社会关系等资源同样具有战略性。因此,就创业企业而言,其一方面要借助于自身的创造性,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设法获取和整合各类资源。以此为依据,诸多学者进一步提出决定创业企业竞争实力的并不是创业资源禀赋的多少,而取决于如何整合、优化并协调这些资源。熊彼得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在于能够有效地优化配置所拥有的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随着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在创业活动中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社会网络资源也成为创业企业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其可为创业主体提供大量所需的社会和精神支持,特别是在创业企业初创阶段(Hite,Hesterly,2001)。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自身不具备社会网络资源,但可以运用其社会网络所摄取的各类资源,包括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资产资源等,通过社会网络方式积聚的创业资源既可降低创业成本,推进创业进程,同时又可降低创业风险。同时,社会网络资源存在异质性(Lin,2001),不同的创业主体通过内外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关系获得的社会网络资源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创业主体应在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协调配置,充分利用最具优势的社会网络资源,促进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2.共生经济理论
Anton Debery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同生物体出于生存的需要按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在创业经济领域,利用共生理论探究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利于创业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定发展(Fred Luthans,Alexander D.Stajkovic,Elina Ibrayeva,2000),新创企业倾向于利用所拥有的社会网络降低业务和信息获取的成本(Peng,Lee,Wang,2005)及开发创业资源,因此社会网络被视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Jack,2010)。同时,创业机会作为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准确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是创业成功的前提。Ellis(2000)认为,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往往是通过创业主体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系统的市场调查。
在此基础上,创业企业的绩效与社会网络息息相关,社会网络在企业战略和绩效之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Chung Ming Lau,Garry D.Bruton,2011),有利于推动企业战略的形成,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越广泛,适当的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越大。换言之,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创业绩效(Puffer,McCarthy,2007),进而使创业经济能获得更快的发展。事实上,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创业经济是一个互惠共生的经济体,在特定的创业环境下,社会网络和创业经济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一方面,依托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弥补创业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资源限制,能够获得促进创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创业企业的日益壮大和创业经济的逐渐成熟,无论是创业个体还是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为丰富。
3.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比较优势,指某一地区客观存在的、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区位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具有促进某一行业发展的绝对有利或相对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可以使地区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就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而言,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区位优势紧密相关,利用某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展创业活动,借助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获取优势资源,能够降低创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Covin和Slevin(1989)认为,对地区环境因素的分析是探讨任何创业活动的起点,在此基础上,Fred Luthans(2000)等提出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对创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社会政治环境的作用之大可能会创造或摧毁一个创业企业(Aldrich,Wiedenmayer,1993),进而会给整个社会网络创业经济形势带来变化。因此,地区在寻求创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对各区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自身的区位优势,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开展创业活动。
随着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在创业活动过程和创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某一地区发展创业经济的前提是必须有利于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的社会网络关系,利用区位优势形成和扩展创业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使其成为地区推动创业活动的区位优势之一。一般而言,创业企业往往会受到创业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社会网络则有助于创业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拥有大量资金的成熟企业进行联系(Garry D.Bruton,2011),以消除限制发展因素。另外,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能够弥补企业与潜在的资源供应者和顾客自身之间的关系空缺(Hitt,2002)。以此为依据,一旦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成为地区创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则可利用其对创业主体及其所在创业企业的多元价值来推进创业活动,优化地区创业经济现状。
4.路径依赖理论
一般而言,“路径依赖”理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如果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条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理论为经济形态出于降低试错成本的目的而选择某一固化的演化路径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因此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选择创业的路径并不断地调整路径方向,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化,避免进入“锁定”状态。创业企业在初创阶段能够搜集的创业信息和所获得的创业资源都是有限的,可以借助于“撒网”的路径依赖作用(王建,2006),寻求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社会网络的支持。创业经济又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活动组成,然而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Dosi,1982),因而创业经济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路径依赖的强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资金不断得到积累,所获得的技术支持不断进步,创业文化等要素也都具有路径依赖性(Garrouste Ioannides,2001)。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遵循固有的模式并进行扩展和延伸,并且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创业行为总是借鉴先前成功或失败的创业活动,这也是路径依赖的表现。
在创业经济形成的初始阶段,诸多创业型企业群体的创业资源比较匮乏,创业主体竭力根据已有的经验、社会关系及各类资源,构建有利的创业环境。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检验后,创业主体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局部资源进行调整,直至达到创业主体认为的最优效果,此时的创业资源出现刚性化的特征和路径依赖的现象(林嵩,2004)。这种路径依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创业活动持续稳定地向前推进。创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并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借鉴原有传统经济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Joseph Pine,James Gilmore,1999)。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以“路径依赖”理论为依据,创业主体不断模仿和创新先前创业经济形态中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也将呈现路径依赖的特征,即已被证明有效的社会网络关系结构在短时期内不会轻易改变,而是继续沿用和延展。因此,社会网络型创业经济的今天和明天离不开昨天的逐步积累和发展,它的成长轨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轨迹”将推动创业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