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型福建建设的理论依据

创新型福建建设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3-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正在发展之中。因此,波特认为,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已从比较优势理论转向竞争优势理论。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型福建建设理论依据主要是区域创新优势论。前面已指出,区域创新优势论虽然来源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但不是这些理论的简单混合体,而是一个新的理论整体。

(一)创新型福建建设的理论依据

与一般创新型区域建设一样,创新型福建建设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创新研究和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衍生物,尤其是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相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企业群体、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共同行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企业活动的结果,由此导出了创新系统的概念。1987年,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对日本技术政策和经济实效的研究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后,由于纳尔逊、伦德韦尔等人的工作,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新兴的概念,1992年才开始出现,而引入我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事。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正在发展之中。

竞争优势理论是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主要探讨的是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后来他又探讨了国家层次的竞争优势问题,力图解释现代全球经济下,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区域优势从来就是区域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古典区位论侧重于从微观领域探讨一定优势区位的形成因素及其机制;而现代区域学一方面承袭了区位论者的区域优势理论,并进一步利用科学方法如成本比较法加以完善深化;另一方面,他们又考察了区域条件优势如自然条件、人文因素等,致使区域优势理论的研究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展,并将区域经济优势与条件优势结合起来,拓展了后继者的研究视野。由于国际与区际的相似性,作为国际贸易核心理论之一的比较优势理论也被区域经济学家引入区域优势分析;这是因为优势依存于比较,一定区域的优势只是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的比较特征,但由于区域与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优势上的应用。随着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速率加快,传统经济理论所强调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等是影响国家或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而且,区域发展与竞争的范围和概念越来越广,包括市场分割、产品多样化、技术差异和规模经济等。因此,波特认为,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已从比较优势理论转向竞争优势理论。目前,区域竞争优势理论也正在发展之中。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最初(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在国外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对于一国之内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一般包括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推进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发展战略理论等。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初期主要是借鉴前苏联区域发展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国情,初步建立起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促进了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推移理论、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城市中心理论等。

以上所述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前面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

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型福建建设理论依据主要是区域创新优势论。前面已指出,区域创新优势论虽然来源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但不是这些理论的简单混合体,而是一个新的理论整体。由于上面已对区域创新优势论做了探讨,这里也不再做重复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