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管理创新理论
管理创新理论发源于创新理论。管理创新活动并不是企业组织管理活动中最小的分析单元。管理创新活动涵盖了组织中多种活动形式,它们的共同点是对管理活动本身的改进和创造。应该说,管理创新活动也许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意义在于对组织变革活动中的管理层次上的组织改进活动进行专门讨论,把它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策略性、技术性的管理活动相区别。
2.2.1 管理创新的理论源泉
第一,管理创新理论的直接源泉当属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最早应该追溯到熊彼特(Schumpeter,1967)对于创新的定义。他认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重新组合,包含下列5种情况: “①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相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熊彼特所指的创新概念的五个方面,实质上包含了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方法的内在含义。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的创新概念已经涉及管理创新的核心(芮明杰,1994)。
在他之后,创新日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发展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领域。Hage和Holling(2000)的创新网络概念,包含了6个创新的领域,提出创新的类型和概念创新网络的连通性两个基本概念,连通性是由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的沟通数量来度量的,沟通的形式和结果也因领域的不同而有差异。这6个领域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Lawrence和Lorseh(1967)的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出于不同技巧、专家技能和思维方式的考虑,他们提出了区分这些领域的必要性。Hage和Holling(2000)的中心论题是在不同行为人之间的连通性影响着领域内或领域之间产品、流程创新的数量。
Kline和Rosenberg(1986)提出了创新过程理论,他关注的是渐进的、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另外,关于创新的研究还有新知识的产生(Brown和Duguid,1998;Grant,1996;Nonaka和Konno, 1998; Nonaka和Takeuchi, 1995);组织的吸收能力(Cohen和Levinthal,1990)等。按照Hage和Holling(2000)的观点,这些理论知识停留在默会知识的内部流动上,而不是组织学习的外部联系。唯一的例外是组织吸收能力理论,强调了组织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总的来说,创新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创新的论述(Damanpour,1991;Zammuto和O’ Connor,1992;Hage,1999);
●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Nonaka和Konno,1998;Nonaka和Takeuchi, 1995; Cohen和Sproull, 1996; Conner和Prahalad,1996;Van de Ven和Polley,1992);
●创新的内部组织网络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和合作创新等研究(Alter和Hage,1993;Dussauge和Garrette,1999;Doz和Hamel,1998;Gomes Casseres,1996;Harbison和Pekar,1998;Inkpen和Dinur,1998;Mockler,1999;O’Doherty,1995)。
创新理论为管理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管理创新关注的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范式的创新,因而区别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是动态性、系统性的创新,但是仍然属于创新的范畴之中,遵循创新的规律。同时管理创新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创新,因此,关于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就为管理创新绩效的提升寻觅了一条新的路径。
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源泉是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理论主要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早期决定论认为组织行为仅仅是市场价格和需求的直接反应,因此应使组织与这些市场力量保持平衡(Debreu,1954;Jensen,1983;Sehreyyogg,1996)。进化理论则用环境的选择来解释企业这种组织的生存与进化(Hannan,1989;Nelson和Winter,1982)。随机权变理论实质是决定论,认为企业可以识别环境变化进而对组织进行变革,但必须进行变革(Burns,1961;Thompson,1967)。因此,管理创新理论是组织变革理论的发展和延续,而组织变革理论也是管理创新理论的基础。
第三个管理创新理论的源泉是新制度经济学。科斯1937年发表的《论企业的性质》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这篇论文中,科斯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揭示了企业的起源和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他认为,市场的交易是有费用的,由于企业内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因此企业得以产生和存在。企业规模的大小也取决于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其他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的比较。同时,企业是否会通过订立长期合同或者采用纵向一体化,以强化生产链或者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的关系,也取决于两种形式产生的交易费用的比较。
威廉姆森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发。既然企业产生和存在的起源是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的公司可以被看做是许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组织创新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降低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威廉姆森提出了资产专用性原则、外部市场内在化原则和等级分解原则等组织创新的原则,可以看出,这些原则的提出都基于对降低组织内交易费用的考虑。
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费用的角度阐释了组织创新的原则。芮明杰教授(1994)认为,组织创新是资源结合和有序安置方式的一种创造与发展,因此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经济学对管理创新理论的重要贡献。
2.2.2 管理创新的界定
国外的理论研究中,关于管理创新的内容很少。大多数学者热衷于研究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知识创新的研究更是令人瞩目,但是关于管理的创新,几乎很少有学者提及。不可否认,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中,对管理本身的创新必然会有所涉及,但是管理创新更像是资源整合方式的创新,更具有系统性,与其他的创新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国外创新研究中对管理创新特别关注的学者首推Ray Stata(1989)。他明确地提出了公司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并将管理创新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相区别,指出管理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瓶颈” ,也是企业管理中没有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在提出这个概念之前,美国正面临来自日本企业的巨大压力,一贯高高在上的美国企业正在丢失大量的市场,日本企业不可思议的高效率令美国企业界震惊。在理论界掀起了一场研究日本管理的热潮。
Ray Stata认为,美国企业之所以失败,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管理创新。与欧美国家依赖技术上的创新不同,日本是第一个靠管理创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产业实力的国家。人们将注意力关注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上,却忽略了管理的创新,这就是美国企业落后的重要原因。而直到现在,管理创新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遗憾的是,关于管理创新的界定和内涵,Ray Stata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Pierre-Jean Benghozi(1990)沿着Ray Stata管理创新的思路前进,把管理创新与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区别。他指出,面对当代的潮流,如多元化、市场的不稳定、企业间竞争加剧、技术变革的加速等,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不只是技术(绩效、可靠性)问题和经济问题(营销策略),还包括管理问题,如内部协作流程、发展费用的控制、个人管理等。在他的理论中,管理创新从市场和技术的范畴中剥离出来。虽然最早提到管理创新问题的文献来自国外的研究,但是对于管理创新概念的明确界定,却始于几年之后的两位国内学者。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管理创新理论来自芮明杰教授(1994)。芮明杰教授在对管理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创新概念的内涵。他指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这个界定正面地回答了管理的内涵,而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可以归入管理的范畴之内,但它们仅仅是帮助有效整合资源的部分手段和方式,并不等于管理本身。
由此,管理创新可以看做为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他认为管理创新包括5种形式:
(1)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包括:新的经营方针以及经营战略;新的经营理念及其推行;新的经营策略;资本运营思路;生产经营新思路的方式方法;企业发展方式等。
(2)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包括:组织结构基本形式的发展;部门机构职责;权限的发展;集权分权的新方式;组织的学习性深化;组织内信息流程及网络的重构;组织结构中的人际关系安排;部门岗位设置与个人才能的发挥;组织的柔性化设计等。
(3)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包括:新的领导方式;对人的管理方式方法的发展;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管理方法的发明与创造;新的管理手段,如信息技术进入管理导致的管理手段的革新;新办公设施的创设和使用,即管理硬件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企业生产组合的创新,如流程的创新等。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一种综合性和全面的管理范式,与企业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指某一个具体管理领域的模式的创新。包括:企业管理综合性创新;企业中某一具体管理领域的综合性创新;管理方法手段等综合性创新;综合性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等。
(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广义地讲包括从产权制度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产权制度并不是企业可以随意创造的,而其他内部制度则能加以发挥、发展和创新,主要包括:各类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效用评价;管理制度的制定方式;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设定与创新;科学议事规则设定等。
芮明杰教授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从管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源起、空间、主题、行为、范式、氛围等角度对管理创新作了全面和深刻的论述。
同时期研究管理创新的国内学者还有常修泽等人。他们在1994年发表的著作《现代企业创新论》中指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因为随着现代大量生产的兴起,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导致生产过程中交换次数的指数倍增,大量的资源耗费到了交易费用上。可见,他们的管理创新概念含义相比芮明杰教授(1994)的界定,相对较为狭窄,主要指新的管理方式方法的引入,目的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应该说,他们的研究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试图从组织创新的角度来理解管理创新,这显然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但是也把管理创新限制在组织创新的范围之内了。
在此之后,管理创新概念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和企业家的重视,对于管理创新的界定开始取得共识。赵登华(2001)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包括技术创新以外的各种创新,如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战略创新等。他认为管理创新是企业家根据产供销技术的变迁和市场的变化,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过程。管理创新能够打破陈规陋习,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能够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意识,并增强企业的活力。
可见,管理创新的范畴不再局限于组织创新,而是具有相对宽泛的外延。管理创新不只是一种在现有结构中降低成本的方法,还可能是对现有资源整合范式本身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体现为原有绩效的渐进改善,而且可能获得绩效突破式的成长,是资源整合范式的飞跃。
2.2.3 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原则
Ray Stata(1989)对其领导下的Analog Devices公司进行分析之后指出,管理创新像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一样,都依赖新技术。他说: “当我逐渐对组织学习的概念更加全面地理解时,我把组织学习看做是管理创新发生的主要过程。 ”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个人和组织学习的速度是唯一持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知识密集的产业中尤其如此。Ray Stata还进一步指出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之间的异同,认为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包括新的见识和行为的改造,但不同点在于组织学习是通过共享的见识、知识和心智模式进行的,组织学习的速度由组织中最弱的一环决定;组织学习建立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上,即用来保存知识的制度机制(如政策、战略和外显的模型)之上。他也同时提出了加速组织学习的关键工具和方法,如系统思考、寓学习于计划、质量提升、通过行为对学习过程发生影响、建立信息系统、开展合作研究等。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持续地推进管理创新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Cyert和March(1963)提出了规则发展的三个主要过程。首先在理性模式中,假定规则是由理性研究者有意识地创造的。组织遵循的规则的区别就是它们所处环境的区别。规则发展的第二个过程是向经验学习。组织规则产生和逐渐修改的基础是环境通过组织自身经验或模仿而产生的反馈。人们考察现有规则来寻求改进旧的规则方式,这一方式促进了组织学习。导致组织规则变化的第三个过程是在不变规则中的选择过程。就像经验学习一样,规则是历史的功能,但机制不同。单个规则是不变的,而规则总体却随时间而变化。管理是一种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管理创新就是对这种规制的改变过程。从Cyert和March(1963)的规制理论中,似乎可以略窥管理创新的过程和方法。
国外对于管理创新的研究并不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技术创新。这可能与国外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是Stata仍然认为,许多美国公司落后之处正是在于管理创新的问题,他把管理创新看做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与Farrokh Alemi(1999)的观点一致,并得到了他的实证性研究结论的支持。
管理创新的理论在国内理论界则受到了相当的重视,管理创新的研究多如雨后春笋。史仕新(2002)把管理创新视为企业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质的飞跃。新的管理观念包括顾客观念、全球经营的大经济观、新的资源观、创新观、跨文化管理、全球化发展战略,而新的管理方式则包括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网上经营、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虚拟化运作、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和集成化管理等。他的研究糅合了众多理论界的热点论题,将管理创新赋予了丰富的外延,但是缺乏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孙勇、王昆成、杨志勇(2002)从柔性管理、组织创新和物流管理三个方面来论述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邹凤岭(1995)提出了“现代式”意识管理、“瞪羚式”组织管理、“破格式”人事管理、“开发式”技术管理、“危机式”生产管理、“代理式”营销管理、“风险式”投资管理、“松散式”跨国管理等管理创新方法。这些研究提出的方式方法局限于描述和归纳层面,理论性有限。
程胜林(2001)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他认为,管理创新应遵循系统原则、价值原则、理性原则、动态原则、发挥优势原则等基本原则,而管理创新的内容,则将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战术管理走向战略管理、从垂直管理走向水平管理、从硬件管理走向软件管理。
尽管国内对于管理创新的讨论比较热烈,但是主要集中在对管理创新的经验描述和理论猜测上。很多研究是从企业的实践经验出发,通过归纳总结,提出一般性的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和原则,样本选择的随机性较大,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和体系。这也就是国内管理创新研究难以获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