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力
摘 要 从分析区域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结构要素及其协同网络入手,探讨“企业—企业”、“企业—中介”、“企业—政府”和“企业—研究组织”等协同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品与产业价值链层面上的协同网络,制定协同创新战略,注重政府的科技政策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不同支持绩效。最后从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作用,说明企业变革领导者行为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要求。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协同创新 网络 变革型领导者
协同效率的基础是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形成共生互长的关系,达到“1+1>2”的企业群整体业务表现,最终创造价值。
近年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过去通过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的方来提高企业竞争力难以为继,经营的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协同创新”使新技术的扩散增强、扩散的路径多样化与效率化,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区域竞争的深化,产业集聚、转移与扩展,使县级市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如何协同创新,采取怎样的模式、路径等方面问题,需要准确地对县级市协同创新内涵及影响因素进行界定,揭示其内在机理,促进和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实践。
从协同结构要素和协同网络分析县级市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1. 结构要素
从协同主体关联方看,协同创新的结构要素包括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竞争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
县级市中小企业与各协同主体建立协同联结后,沿着生产价值链进行深度分工,获得产品,或者技术优势,于是出现了协同主体方与其他要素方,还包括供应商、客户。
政府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中,是作为“推手”角色: 一是,明确了对企业的政策援助方向和要求;二是,政府政策制定部门针对特定产业发展的需要、协同创新带来适宜于产业发展所要求的环境和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
由于产业集聚、管理体制、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县级市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协同短板”。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应诱导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和专门人才输出和培养。另一方面,形成协同创新体系,除了要求外部知识资源的支持和协作,更重要的是内部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发挥独特作用。
2. 协同网络与协同路径
将中小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社会服务体系纳入到一个创新体系中,协同创新网络由此形成。
(1) “企业—企业”网络。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构成。
以“供求关系”为路径。企业间作为战略主体容易以“供求关系”为路径进行协同创新协作,提高“分工提高效率”。从这一协同路径看,中小企业之间如果在产业价值链形成集聚,由于“市场联系”原因,战略主体的协同创新就相对容易形成。否则,会出现协同关系网络的缺陷;
以协同主体的组织特性为路径协同创新,核心主体与其他异质主体如何协同联结是关键,例如以市场关系联结、规模经济联结、产品技术联结等。关键是促成协同创新的企业家的如何发挥作用,这个过程中存在有交易成本,有利益、风险,对协同创新的认识和要求不同,直接导致协同网络的形式化。所以,这种路径对各个协同主体的领导组织能力和艺术提出了较高要求。
以管理体制、投融资方式、市场技术分享等有不同协同创新路径。但归结一定点,县级市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要有系统性,协同具有鲜明的个性要求和特色,忽视这一点,中小企业的协同战略难以持续。
(2) “企业—政府”网络。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忽视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核心问题是政府支持企业协同创新的具体方式与路径。针对我国国情,政府的资金扶持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税收减免,金融支持、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专项计划等)会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独特、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与其他组织进行合作,以促进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战略项目,促进中小企业和其它组织联结,许多中小企业重视把握产业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协同路径的影响是显然的,落脚点是诸如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各种类型的“联结”路径,这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机遇,对协同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整个网络协调运转。
(3) “企业—中介”网络。中小企业不能忽视与中介的协同。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技术中介、风险投资组织、技术市场、行业协会、技术转移中心等,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主要发挥独特的作用,极大地弥补了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网络,甚至包括产业集聚等方面的不足,在信息交流、沟通连结、咨询服务、知识整合、鉴定评估、孵化和商业化等功能上支持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这是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科技和经济结合永远需要中间环节,中介服务机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连接各创新行为主体,以知识和信息为载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企业与市场间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桥梁和纽带。
(4) “企业—研究组织”网络。随着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细化,产业转移、递进与升级,地区层面上的区位优势会成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有力的推手。与诸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研究组织的协同,为中小企业跨地区、跨技术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持,不仅弥补中小企业在人才、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交互作用和协同效应以技术链、知识链和市场链为路径,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如协同主体之间的契约、管理组织机制等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这是县级市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新天地”,对激烈变化的竞争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作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决策者,更加应该发挥做为变革型企业家在协同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1. 从产业与产品价值链层面分析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要求
基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县级市中小企业要获得协同优势是显然的,实现内外部性资源共享,构建互惠合作的协同网络关系,降低协同创新的成本与风险。但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短板”原因,县级市中小企业可能并没有成为集群产业中的一员,协同优势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要协同“勉为其难”。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求变革型企业领导者认清自身内外部资源特性,把握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市场定位清晰,在细分市场上把握客户需求,沿着生产价值链进行深度分工,确定获得产品优势,或者技术优势,选择有效的路径,寻求协同优势,最终获得市场占有率提升。
2. “企业—企业”网络中,区分产品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方式与战略方向。
协同创新网络的本质是一种制度安排,形成的联结是企业间的合作。
(1) 构建产业价值链层面的协同网络。目前,产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己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协同创新中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采购商、竞争者以及合作者等相关企业组成了“企业—企业”协同创新价值链。
首先要获得协同信息共享: 顾客(客户)能够促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产品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降低创新的市场风险,中小企业由此是否获得了核心的竞争能力,这一点不一定成立,除非有独有的产品或技术优势;其次,要获得供应商支持: 供应商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和原材料,获取技术创新的关键信息和产品技术知识,与供应商之间协同,旨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能够将供应商也进一步联结到协同网络中来,这时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供应商能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一部分;最后,要获得共享互补性的资源: 与竞争者的协同有利于解决共同面临的技术问题,建立技术创新标准,共享互补性资源等。
例如,在产品价值链层面进行协同创新实践方面,张家港市富瑞特种装备公司分析清洁型替代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灵敏地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并果断进军这片广阔的“蓝色海域”,借助政府优惠政策对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功能,与高校联结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赢得发展先机。该公司还利用“企业—研发组织”网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建“张家港富瑞上海交大LNG(特殊液化天然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具备提供LNG储存、运输、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和配套能力的设备制造商之一,同时还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提供成套船用LNG燃料供气系统的单位。可见,县级市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关键是认清产业发展方向,处理发挥自身优势与选择恰当协同创新产品。
(2) 制定协同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发挥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作用,通过根据协同创新网络,从竞合模式、管理机制、战略联盟与组织类型等方面,建立各个协同主体的信任和协作,实现整体的协同创新战略。战略控制的关键是: 核心协同网络的中小企业创新方向不能离开了核心的知识与技术,没有形成核心的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是难以持续的,协同网络也会失去功能作用;或者建立与竞争者、顾客和供应商合作,成为协作网络中成员。所以协同战略的选择需要慎重,对企业家如何运用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了挑战。
3. 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与防范协同风险增加要求。
尽管不同的协同网络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加快企业创新的产生,但合作者增加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研究指出,同顾客和供应商合作所构成的垂直网络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中小企业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影响是根本性的,还是过程性的,风险在哪些环节等。有效的协同网络是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形成互补关系的网络,是企业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认清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表明,构建中小企业同中介、科研机构、政府等构成的创新网络是防范协同风险的重要环节,对中小企业的知识和技术的扩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4. 政府的科技政策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支持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的财政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支持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是显著的。从国外的做法看,南非政府的研发投入大多数都不是直接资助企业,而是直接资助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由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承担企业的研发和创新项目。这对我国可能并不合适,除非“企业—研究组织”在制度上存在联结的契约。
研究指出,企业与政府机构的联结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推动作用依次是: “企业—中介”、“企业—研究组织”,最后是“企业—企业”网络。表明中小企业同政府机构的联结,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企业与中介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这说明政府和相关政策对企业与客户供应链企业的联系而言,要考虑效应大小,采取什么路径。因此,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政府着眼点应该是双赢机制和市场机制,资助企业联合创新,单独资助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较大。
也有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与政府的联结具有“中介效应”。即中小企业同政府机构的联结和合作并没有给企业创新带来显著的直接效应,却通过对“企业—企业”、“企业—中介”和“企业—研究组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1. 协同创新中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核心作用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中小企业具有创新的压力和冲动,这是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中小企业变革型企业领导者提出的要求。中小企业能不能把握协同创新效率与优势是变革型企业领导者的使命,事关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
2. 变革型企业家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作用依然是一个“黑箱”
中小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关注协同的模式、路径、关键节点是正确的,但这些更多是形式,而内容是如何构成的,即协同创新到底如何取得成功,领导者的行为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依然是一个“黑箱”。
企业变革型领导者通过创新设计和规划企业核心竞争力,似乎指出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着力点和方向。德鲁克曾经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产生企业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因此,协同创新中,领导者承担的是变革领导者的角色,发挥的是“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革型领导者作为社会资本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使企业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因此,“黑箱”结构的要件应该包括三个点: 一是,“信任”、“合作”、“规则”和“社会网络”镶嵌于协同创新的活动中,能够汲取,或动员各个协同的异质主体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使企业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成为可能;二是,企业变革领导者能够把握纵向联系,即与上级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的联系。取向向上的目的是,从“上边”获得支持和机会;取向向下的目的是激励“下边”,发挥协同的优势和主体成员创新能力;三是,把握横向联系,促进主体成员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和其他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是多样的,可以是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控股关系等。这一点对中小企业领导者的个体能力和知识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3. 建立协同信息网络,注重对协同创新成果的市场预测。从上、中、下游产业链对协同创新成果的不同要求看,要求要建立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网络路径,使各创新主体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把握创新方向,降低技术创新过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持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
4. 构建多参与方的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机制。在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多参与方的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以及各方职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开放共享,以及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与措施支持内容是解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措施手段。
由以上可以看出,县级市中小企业应该认清产业发展方向,沿着生产价值链进行深度分工,获得产品,或者技术优势,防止出现“协同短板”。政府应从政策援助,以及提供协同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发挥“推手”作用;要分析自身的协同网络与协同路径,明确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注重协同创的新要求;研究协同创新网络中对领导者行为的新要求,发挥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核心作用,创造在“信任”、“合作”、“规则”和“社会网络”等方面,构建协同创新参与方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机制,支持解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作者单位: 张家港沙洲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简兆权,刘荣.财政投入对企业创新的宏观效应研究—基于广东的案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2]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1)
[3] 陈永霞,贾良定,李超平,宋继文,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 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6)
[4] 陈仁强,李春燕,张小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五主体”模型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 Tether B. Who co-operates for innovation and why An empirical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2,31(6)
[6] 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8)
[7] 姚小涛,张田,席酉民.强关系与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