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对科技活动效率的影响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对科技活动效率的影响

时间:2023-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对科技活动效率的影响上海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对科技活动效率的有效促进,主要反映在要素集聚、税收激励、平台创建和市场运作等四个方面。

二、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对科技活动效率的影响

上海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形成了对科技活动效率的有效促进,主要反映在要素集聚、税收激励、平台创建和市场运作等四个方面。

(一)创新要素集聚

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着力于人才、资金、科技项目等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

从人才政策看,一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深入和扩容。上海通过实施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曙光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启明星计划”和职业技术管理人才培育计划、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培育计划等科技人才专项计划,以系统集成、重点聚焦和多方联动等方式,构筑科技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体系,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造就了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各类人才计划和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研发事业。2007—2010年累计共有302名青年优秀人才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资助金额累计达2960万元。三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人才政策充实企业科研队伍。2007—2010年累计引进成果转化类人才469名。四是开启了居住证转户籍政策,尽管受益者还不多,2009年仅63人享受了该政策,但对于打破户籍壁垒和吸引高端人才而言,意义极为深远。

从金融支持政策看,一是财政性担保政策为企业创新排忧解难。2010年,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上海分公司为186项高新技术项目融资提供担保,保额达到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和7.58%。二是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了中小型客机企业的融资渠道。到2010年12月底,上海已有58家小贷公司获批筹建,54家小贷公司已正式开业,累计放贷10043笔共计173.04亿元,累计向304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5.22亿元。三是不断创新银企合作,以银、企、政联动、投贷联动为主要服务模式,大力推广股权融资、订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金融产品。四是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到2011年2月,上海累计已有24家企业在中小板上市,14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数位列全国第五位。

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政策看,2011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16项,涉及543家企业,总投资额64.66亿元,项目的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预计可达1∶10。到2011年底,上海市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831项,落实成果转化扶持资金6.968亿元,同比增长15%。据2011年处于政策享受期的4367项高转项目动态跟踪数据显示,其中4073项高转项目实现销售额1431.03亿元和利润274.22亿元,同比均增长19.3%;纳税额75.53亿元。[6]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已成为推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政策的实施对于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研发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二)研发税收激励

在研发税收激励方面,主要有两类政策:一类是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另一类是企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两类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免税、优惠税率、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和税额抵免等多种优惠措施,按照“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原则,对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给予政策扶持,为上海经济尽快率先走出衰退谷底,带动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和实现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的税收激励作用。

来自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数据证实,在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方面,2011年上海市3206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198.2亿元,同比增长13.98%和15.58%;在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方面,按法定税率折算减免企业所得税额达49.55亿元,是2007年的1.88倍(见表6.14)。与此同时,2011年经认定和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226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375.38亿元,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589家,其中2218家企业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享受比例为61.8%,减免企业所得税94.47亿元,比2010年的75.7亿元增长24.8%。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新技术企业将“少交”的税款用于研发投入,以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表6.14 2006—2011年上海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及加计扣除情况比较表

img81

资料来源:2010年和2011年《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年度报告》。

(三)技术平台创建

在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方面,上海着力铺设多层级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基本建成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区县级(集团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多层级企业研发体系,为进一步夯实上海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上海共有国家认可的企业技术中心(或分中心)43家,上海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60家(其中81%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区县级(集团级)企业技术中心约600家。同时,上海还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如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核电仪表等国家级研发中心,智能电网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工程软件等国家级检测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7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

此外,上海还积极致力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已同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等公共科技基础设备。截至2010年11月底,“长三角大仪网”已集聚区域内884家单位的9206台(套)科学仪器加盟,比2008年增长了46.6%;其中,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3582台(套),比2008年增长了67.8%;价值500万以上的仪器设施179台(套)。仪器设施的总价值达到74.28亿元。长三角大仪网为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和进一步激发科技活动效率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四地方的企业创新与提高产品总体质量带来了切实的帮助。

(四)开放市场运作

上海充分利用创新资源集聚与外向型经济优势,加快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创新体系,技术引进和创新产品出口力度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65.27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21.91亿元,是2006年的1.54倍和1.41倍;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出口988.52亿元(见表6.15);2009—2011年,全市共签订技术进口合同8094份,涉及合同金额125.06亿元,其中技术费115.17亿元、设备费9.88亿元。[7]此外,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也发挥了促进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项目)转让交易的功能。

表6.15 规模以上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市场化科技活动项目 单位:亿元

img82

资料来源:2007—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