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效率转型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效率转型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时间:2023-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效率转型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第二,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第三,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效率转型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第二,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第三,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

由于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所在,所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关键在于发挥市场机制和激励创新的基础配置作用。为此,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涉及应强调普遍性政策与特殊性政策相结合,建立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地获得创新要素资源,消除或弱化行政性垄断对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引发的资源浪费和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企业创新是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创新政策制定的重点应置于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益上,置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上,而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更不是通过设定一些指标来使企业获得政府创新项目的资助,异化企业的创新目标。

(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活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节点,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运作平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在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在各类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共性技术等方面,应有效地发挥大学与研究院所的作用与优势。企业主要是主导科技创新过程,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目前上海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有鉴于此,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增加企业在应用型科技计划项目中的决策参与程度,从源头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其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责任机制,以合理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机制引导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期的合作研究机制。再次要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以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人员流动,北京中关村的兴起就是建立在科技人员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流动的基础上的。此外,还要根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学研技术研究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革,有效发挥各类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作用。

(三)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发挥政策的引导和补充作用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政府对市场失灵的领域加以干预和调节,因此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市场难以调解、企业无力或不愿投入的领域,起到引导和补充的作用。为此,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战略领域的发展,在一般性产业中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在新兴技术产业领域,要公平地对待各种技术限制,以环境、能效、安全等原则作为市场准入门槛,不应过早地以规模标准来限制小企业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动人力资本导向下的教育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这是因为创新驱动对于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活动效率提升不仅需要研发,还需要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工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