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钱国英
(浙江万里学院)
1 发展背景
1.1 社会人才需求的能力化之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知识型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型转变,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与他人的沟通合作。智商、情商和灵商高度融合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1.2 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之所愿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导致人才培养规格由相对单一逐渐向多层次化转变,办学定位的多层次化成为高校错位发展的内在必然。承担90%本科生培养任务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面对社会新需求,准确办学定位,改革精英型本科教育模式,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诉求。
1.3 学生成才成长的发展之要求
对于接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日益强烈地感受到逐渐加剧的竞争压力与就业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提供适应就业需要、适合自身个性特点、潜能得到激发的多样化成长道路。
1.4 办学机制改革的内在之驱动
浙江万里学院作为一所以教养教、民营机制办学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以此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支点。
2000年,我校启动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研究,旨在改变以经典学科为体系、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内容以知识的先进性与相对系统性重新整合,并向知识的应用性和拓展性延伸;教师以导师的方式,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导学为主转变;学习评价以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标准,从知识量向能力与素质成长转变;以培养出具有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良好地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
2003年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研讨会上,浙江万里学院做了典型介绍;2005年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充分肯定,认为可在同类院校中推广应用;2007年已形成成熟模式,在浙江省高等教育工作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2008年“经济发达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探索”通过教育部结题验收和鉴定,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认为“方向正确,实践前景广阔,对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2 研究与实践
学校通过涉及947家单位的“走进企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调研,长达9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和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形成了“面向社会,一核心、双符合、三体系、四途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需求观和以社会适应性为宗旨的教育质量观,是我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上的全方位体现,如设置物流、会展等与宁波区域经济建设相符合的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的能力新需求为标准,教学内容由专业核心规格和行业应用能力所构成,教学方式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训练,以社会适应性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
2.2 “一核心双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法
一核心:指一切教育活动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以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为目标。
双符合:指培养方案的设计以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知识与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性需求和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发展的综合化需求为原则。通过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复合与课程模块化设置,通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专业与行业对接、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并重的设计方法,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复合性与综合化程度。
2.3 “三体系四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方式
(1)三体系
三体系是指采用人才培养的终端目标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递推法”设计方法,构架涵盖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大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突出以能力成长为主线,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由专业核心规格和行业应用能力构成,充分体现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结合、专业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特点。
体系一:理论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学习先进的专业理论能力为目标,以专业知识规格要求为主线,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复合的同时,注意重心下移;文科与理科复合,重视知识的应用性,理科与工科复合;重视基础与专业为行业服务,重视对学生自我学习延伸性知识的引导。具体做法为:构架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核心课程平台,同时开设与行业相对接的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提供个性化发展的选择性。
体系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以专业技能规格要求为主线,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技能与行业技能训练结合,强化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重视训练学生对技能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是以行业的实践技能需求为导向,明确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以综合性、技能集成型的系列技能训练为目标,合理整合实验项目;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选择实验内容;体现层次化、个性化的实验教育目标,实行必修实验与选修(或选作)项目相结合,以实验技能性质分类为主线,整合实验课程。
金融学专业按照“金融感性认识—金融理性认识—金融业务模拟操作—金融知识综合应用”设计思路,建立了商务基础实验、金融三大业务模拟实验系统和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实战)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可以运作企业创立、运营、上市、筹资、投资等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管理活动,将所学的理论在校园微型经济运行实验环境中发挥,由此获得实战效果与学科竞赛的业绩,得到了省内同行专家的充分认可。
体系三:素质拓展体系。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拓展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素质为主线,开设学分化管理(公共素质拓展4学分,专业素质拓展6学分)、项目化训练(如学科竞赛训练、创业计划项目等)的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实现每个学生素质培养的规范化、普及化。
(2)四途径
四途径是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以生为本”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化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途径,强化知识与技能并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学习与行业应用的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转岗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途径一:以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理论学习途径。改变理论教学的单向传授方式,以课程教学设计为切入点,以“大班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为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讲授导学、学生自学研习、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为教学过程,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式、开放性的阶段性学习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行文与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参与度、能动性、合作技能、思维能力、学习水平以及自主发展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推进。这种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隐含的能力训练,实现了在不断评价中推进能力发展,以知识的输出推动知识的输入,在压力与激励中推动自我发展。经两年实施,师生们一致认为:这种方式使知识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了,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提高了,成就感强烈。
途径二:以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融合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式”实验训练途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出题者、组织者、指导者与裁判员,整个实验活动的实施主体是学生。以“六鼓励”与“三允许”为原则,鼓励学生自行选题,自行拟就实验方案,自行预备实验,自主实验,自主完成实验分析报告,学生自学自教;允许学生分次完成同一个实验项目,允许学生对于同一个实验项目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允许学生用同一个实验方法解决不同的实验问题。在管理上实行“开放式”项目管理,接纳学生在实验室开展有关素质拓展项目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科学研究,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学期初公布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与项目,学生根据计划及对实验预习与准备的情况,网上预约实验的时间,实验中心确认,自主式实验训练。
途径三:以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为目标的团队合作式自选“项目化”实践训练途径。团队合作式项目化训练的实质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创造性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训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项目与同伴。
公共素质拓展项目化训练: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我校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校园文化“四季歌”课外活动实行“项目化”运作,“学分化”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整体方案之中,与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
专业素质拓展项目化训练:建有包括科研入门、行业调查、学年论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业技能竞赛训练、大型仪器设备操作训练、创新实验等800多个训练项目库,并逐年更新增补。通过专业技能的项目化训练,学生感言“在训练过程中喷发出的学习激情、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是终生受益的,是无法以其他方式替代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以后踏上社会,进入到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
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化”管理:学科(专业)竞赛训练是“项目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拓展和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效平台。专业性学科竞赛的学分化管理,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化”形式,已营造了“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的学科竞赛文化,实现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和普及化,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途径四: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与行业应用性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与企业行业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创业学院、虚拟学院、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创业训练平台。
以创业学院为核心: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我校成功地将社会创业资源有效纳入学校创业教育,与共青团宁波市委、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了全省首个面向社会、独立建制运行的“宁波青年创业学院”,创立了系统性、全程性、开放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有资金、有基地、有公司、有项目、有师资、有组织的系统化创业教育平台,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虚拟学院为基地:我校与奥克斯集团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虚拟学院“奥克斯学院”。在学生完成专业主干课程学习、保证专业核心规格的基础上,以“二次招生”形式在全校选拔学生,开设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营销、管理等知识与实习的模块化训练项目,由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计入毕业总学分。至今,学校已与维科集团、中国电信、中国人财保险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维科学院、保险学院、移动通信学院等多个企业或行业合作学院,不仅拓展了办学空间,还将行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引入在校期间的培养,增强了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达到了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培养对路、企业缩短培养期三方共赢的效果。
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良好途径。学校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和各类志愿服务。《人民日报》曾以“在服务社会中彰显文明”为题,对我校顾奕聪、周欢笑、邵淑瑜等同学勤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典型事例进行了重点报道。团中央连续8年授予我校“暑期社会先进实践先进单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千余名学生绘制了全国首张绿地图,取得了全球绿地图系统的正式授权,受到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学校通过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评价方法,实施发展型、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模式,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自我能力成长的关注。学校利用办学机制优势,创新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建设经费满足需要,实行建设项目合同化管理,实施向教育教学投入的倾斜性评价与优绩优酬优聘的人事管理机制,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与工作氛围,有效地引导了教师投入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
3 改革成效
3.1 育人成效
在校生综合能力强,竞赛成绩显著:2002年我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5项;2006年共计3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2000多人次参加学科竞赛培训,学生受益面广;2007年在全省学科竞赛成绩获奖总体排名上我校荣列全省第四位;2008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到了240多项。在“挑战杯”竞赛中获浙江赛区特等奖4项和国家级银奖3项。
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社会认可度高:我们培养了“到联合国实习”的首届毕业生沈翠萍、中国首名“赴南极科考”的在校大学生戴芳芳、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财政部录用为公务员的詹树、以唤醒了无数人对环保事业关注的王森、把满腔热情奉献给“雷锋公司”的施芳芳以及一大批考上著名大学研究生的优秀学生。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均超过93%。据毕业生抽样调查,平均年薪3.8万元,三年以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4.25万元,5万元以上的占17.84%;所学专业与就业行业相符的占40.02%,相近的27.86%,表明突出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适应能力等方面,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占86.8%和13.2%。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上手快”、“肯吃苦”、“爱钻研”、“有自信”、“组织协调能力强”、“协作精神好”。
创业能力突出:我校现有毕业生自主创业、经工商登记注册公司270多家,很多公司发展势头旺盛。创办公司需要勇气和自信,能使公司兴旺发达更需要实力和智慧。校友们谈到创业时纷纷表示,“是在校期间的‘练兵’让我最终选择了自主创业”、“学校短短几年的学习培养使我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正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我们具有了一种创新的理念,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大学时代的各种锻炼也使得我们更具有胜人一筹的组织、协调、交际能力”。《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对我校创业教育催动学子创业的办学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2 教学状态得到了提升,教学建设取得了成效
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建设与育人质量:浙江省教育厅连续两年组织专家对普通高校的新专业、精品课程以及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等进行了抽检,同时对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作了随机听课,我校屡创佳绩,总体成绩名列同类院校前茅,多个项目得到省厅高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连续获得好评,2007年我校听课高分、平均分更是均列本科三组第一。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带动质量工程建设:“基于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金融、物流、会展专业的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在省级检查中获得优秀评价。
3.3 成果影响与辐射
2007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在我校组织开展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并对我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锤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报告进行了交流研讨。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相信必将在我省高教改革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在我校专门召开了“浙江省高校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会”,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在会议上提出,“希望这次会议要推广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的模式,成为浙江高等教育新的亮点去推广、去实践它。”
近四年来,全国16个省市3763名领导与老师来访,省内10余所本科院校专程来我校交流教学改革实施情况、专门聘请我们作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以及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等工作,进一步交流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项目主持人在全国相关学科指导委员会研讨会、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开题会上作了重点介绍,4次受教育部之邀在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项目建设交流研讨会作了主题报告,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反响。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认为,浙江万里学院“是一种第三部门办学的成功范例”,“在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走出了教学改革最艰难的一步”。权威期刊《教育研究》撰文指出,“万里学院把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校打造成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文沃土,显示了竞争强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各大媒体从不同层面报道了我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情况,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4 创新点
第一,围绕“以生为本”办学核心理念,形成了以学为中心、以能力成长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创新,提出了能力本位、素质为重的“一核心、双符合、三体系、四途径”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创新支撑、实践操作可行、人才培养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创新与研究特色。
第二,围绕能力核心,设计了涵盖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维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合作性学习、自主式实验、项目化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为途径的多样化人才能力培养方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方式上有创新。
第三,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项目化训练,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促进教师的科学研究,形成了教与学相长、教与研相长的教育工作新模式。
第四,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以能力成长为标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能力成长;充分利用办学体制和机制优势,以向教学一线倾斜、向突出贡献者倾斜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建设与改革,在管理手段与制度建设上具有创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