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合作性学习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
陈 健
(浙江万里学院)
1 教学队伍
1.1 人员构成
表1 课程组人员构成
1.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小组共有教师6人,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如下所示。
1.2.1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
6名教师全部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经济学硕士学位获得者3人,都受过系统的经济学专业训练,知识结构合理,层次高。
表2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
1.2.2 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
本课程6名教师中,30~39岁者4人,占66.7%;40~49岁者2人,占33.3%,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优化,梯队层次合理,整体素质高。
表3 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
1.2.3 教师队伍学缘结构
本课程教师都获得博士、硕士学历学位,均是国内重点大学毕业,其中有1位教师取得管理学的博士学位;有1位教师是经济学博士;有1位教师是金融学博士。教师队伍不属于“三代同堂”、近亲繁殖现象。多种学术风格相互碰撞,有利于教学和科研。
1.2.4 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6名主讲教师,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3人。教师知识结构比例:教授占33.3%,讲师占66.7%。
本课程是面对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金融和会计两大专业所有本科生开设,全年授课学生总量约600人,每个学期300人左右,每位教师每学期平均教授50个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50。在学生数量大大超过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与老师互动学习的能力,我们采取大班集中授课,进行理论精讲,然后分30个人左右的小班进行案例讨论的办法,平均每个老师每学期代2个讨论班。
1.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成立后,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坚持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重,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传统与学科前沿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规律,继续完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3.1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问题
本课程建设的系统教改方案主要突出三点:
(1)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在现有知识结构体系的框架下,尽量在课堂讲授中反映国际国内金融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身边或者当前的金融现象和金融问题,锻炼学生的金融思维理念。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货币银行学》课程一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进一步坚持传统的“到实际部门实习、关注金融发展撰写小论文、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还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各种有利条件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主要体现在:①依托“世格模拟银行软件”,为学生开设模拟银行业务实验课;②充分利用校园网和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开设金融市场实验课和“股票模拟交易大奖赛”,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的本科生科研课题,并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教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形成“以研促教、研教互动”的良性互动机制。
在教学研究中,课程组坚持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为先导,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之中。同时,非常注重与业界的交流。定期邀请宁波市各金融机构的专家、领导来学校为学生做金融讲座,开展“金融论见”学术活动,了解金融业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4)授课方法的网络化,在强调传统课堂讲授的同时,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课程网站,便利学生的自学和视野开拓。
1.3.2 教学条件改善问题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不断整合与创新,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深化改革及其表现出的蓬勃生机,社会对金融人才的专业化、素质化要求越来越高。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金融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定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还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及我国“入世”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突出的表现就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脱节。为此,我们在两方面做了努力:一方面,在我们的推动下,院里建立了金融综合实验室,可以从事银行管理、金融市场操作、金融工程、金融数据挖掘与处理、金融计算、金融模型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我们从2004年开始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已经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宁波支行、宁波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分行、山西证券宁波营业部、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宁波保险业协会等机构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尤其在2006年金融保险基地设立后,金融系尽可能利用协助单位的资源将实习实训工作做得更实更深。
1.3.3 人才梯队培养问题
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和培训机会,提升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的同时,我们特别注意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不定期举办主讲教师交流会,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继续做好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互相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教学研讨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
1.3.4 网络教学平台建立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面完成电子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和教学资源系统建设,实现《货币银行学》网上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该系统组织课堂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课程网站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课下预习、复习和课程补修。学生和教师均可以通过该课程网站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1.3.5 课程考核方法修正问题
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考试形式。但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中,我们尝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并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50%左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左右。这种多元考核法注重过程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考核方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1.4 师资培养
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组长期坚持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近五年来,我们在培养年青教师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明确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任务;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方式有:①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程总体分布和逻辑体系;②通过教研室听课制度和不定期示范性公开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巧。这样,课程组青年教师能够很快在教学岗位上得以提高。
(2)每年选送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进修,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素质;鼓励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教师中的比率。
(3)优化学缘构成,吸引相关院校毕业生和国外留学生充实教师队伍。
(4)每年有计划地选派1~2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到金融业务部门对口联系,调查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力争及时掌握国际、国内最新学科发展动态,提高本学科教学、科研水平。
(5)适应金融国际化、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更新、提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 课程描述
2.1 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2.1.1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我校经济学类的专业基础课,是学校金融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商学院对“货币银行学”课程一直非常重视,金融教研室也一直把这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基础课程进行建设。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金融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金融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实现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起点和基础。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紧密联系学科前沿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既要学生掌握相关金融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相关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2.1.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货币、信用、金融机构、货币供求均衡、金融调控与发展五大知识模块。各知识模块的具体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表4所示。
表4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2.1.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绝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介绍,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供给学生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思维方式。课程的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系统性地了解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金融的理念。课程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方法以及一些理论知识,如利率理论、货币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
主要解决办法是:
(1)要让学生系统性了解金融学相关知识,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必须紧密结合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2)为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金融发展动态和金融实践,要将这些内容及相关分析融入教学之中,另一方面,通过论文、课堂讨论、读书笔记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其研究能力。
2.1.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课程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金融综合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实地参观访问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务界人士讲座等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此实践环节,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并使其得以巩固和完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社会、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通过实践教学验证了课本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趣味性,缩短了从书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2.2 教学条件
2.2.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采用易纲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1世纪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并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修改、增减,力求结构合理、内容准确充实,反映货币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并将中国的货币、金融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货币、金融运行联为一体来进行阐述。
2.2.2 促进学生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提供了四方面的扩充性材料:
(1)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相关教材和专著,特别是外文原版教材,我们重点推荐的是《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2002年)。
(2)推荐院图书馆订阅了大量专业杂志和报刊,包括《金融研究》、《金融与保险》、《国际金融研究》、《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
(3)针对每一章的内容,我们提供了大量扩展性内容,包括论文、新闻、数据图表等,并且都实现了资源上网。
(4)我们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了各类金融网站的链接,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查找到所需资料和数据。
2.2.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配套实验性教材包括:证券模拟交易教学系统、期货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外汇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等。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我们还组织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材料,准备了系列教学案例,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4 实践性教学环境
2005年本专业教师进行了《商业银行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证券投资实验体系建设》、《保险模块实验体系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教改项目建设。
在2006年5月完成商业银行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系统。通过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单项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条件。可以加大现有课程改革力度,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科研,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解决扩招后高校普遍面临的“实习难”问题。
努力推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金融系与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宁波市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宁波分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签订了协议,这些单位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2.2.5 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的网络教学环境:
(1)学校设有网络教育中心,可以直接提供网络教学服务,并将资源信息迅速、快捷地向学校教师发布。学校图书馆设有网站,具有较为丰富和齐全的网络资源,并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网络连接,资源共享。学校教室基本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本课程已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
(2)商学院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和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设备较为齐全,可以直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3)《货币银行学》课程现已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其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及答案等资源均已上网,并在学校网络中心设立了网站主页。同时,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更新。2003-2007年的教学中同学们使用了网络课程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3.1 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课堂教学的启发与互动,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的结合,采用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大学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基本教学方法,为了配合学校倡导的“合作式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互动,我们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精讲《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论部分。
(2)案例教学法。虽然货币银行学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但其内容有极强实践性,本课程涉及的各种原理、范畴、方法等与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及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掌握好其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未来的实际经济工作当中去,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来思考该学科、该课程所包含的种种理论。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货币银行学教研组规定: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必须安排1~2次案例教学课程,其案例的内容必须是本年度当中金融发展与经济改革的重点、热点问题(见附件当中的教案)。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使该课程的讲授摆脱了单纯的理论说教,增加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与生动性。
(3)讨论课。讨论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教研组规定,每学期每位主讲教师至少安排一次讨论课(参见讨论课录像);并逐步推广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加大讨论课的比重,讨论课与案例教学结合进行,形成了本课程教授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4)教师答疑。由于大班集中授课,使得授课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解答大学生的疑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教研组安排教师在固定时间答疑,目前已经成为规范化的一种教学制度。即主讲教师每周固定两个课时在教研室或办公室回答学生在一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该制度的推出,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答疑既覆盖到共性问题,也兼顾到个性问题。
(5)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在我们教研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等同的授课时间之内给予学生多倍的信息,与此同时,一些无法板书的复杂公式、图表、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等可以方便地展示给学生,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理解程度。
2.3.2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
(1)借助多媒体,完成课堂讲授。面对面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形式课堂讲授形式,课堂信息量有效,上课效果不佳。在本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要求所有任课老师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而且,我们还在课程网站上提供了多媒体课件的下载,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2)借助网络,建立教学平台。课堂讲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原理,学生要做到融会贯通仅凭课堂教学是不行的,需要借助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相关扩展性的学习。我们将教案、课件、课后习题、扩展性材料都实现了网络化,随时供学生取用。同时,我们在网上提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和资料来源渠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准备加强对网络手段的运用,实现网上辅导和网上答疑,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3)借助金融综合实验室,推进实践教学。金融综合试验室可以从事银行管理、金融市场操作、金融工程、金融数据挖掘与处理、金融计算、金融模型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兴趣的增加。
2.4 教学效果
2.4.1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本院督学组及其他系部同行对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是:师资结构合理,备课充分,讲授认真,教学管理严格,考试及阅卷标准规范统一,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充分,网络课程建设领先。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在全院的各门专业基础课中位居前列。
2.4.2 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是:师资结构年富力强,教研组实力雄厚,教学组织安排富有特色,各位教师讲授内容既保持统一性又充分发挥其个性特色,考试制度及评分标准规范统一。
2.4.3 学生评教情况
学生们认为该课程组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授课内容充实,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负责,板书整洁,讲授主动,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讲课重点突出,能深入浅出,答疑和批改作业等按时、认真、细致、耐心;关心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 自我评价
3.1 本课程主要特色
3.1.1 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理论性,保持适应性
本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以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线索将古今中外的金融理论与金融运行发展规律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基础性,保持适应性。基础性和理论性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最显著的特点,教学内容综观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在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性和成熟性;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体现在课堂讲授时不断充实、扩展与动态更新,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因材施教,及时吸纳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确保本课程的发展性和领先性,使本课程立足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批判吸收国外优秀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服务于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并成为代表性的金融学基础理论课程。
3.1.2 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互动和实践
教学方式实行多样性,“读、写、议”是我校教学的特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读、写、议”教学方法,不但扭转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也从“学会”变成了“会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读、写、议”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设了综合性教学与考核方法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本课程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用的教学方式有学生自主课堂、自主讨论、自主完成作业,自主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本课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
3.1.3 教学视频资料丰富,结合行业专家讲座,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根据教学需求,近两年来课程组围绕教学内容陆续购买及自行制作了一些教学视频资料。其中,购置视频资料有:《货币发展史》、《我们身边的经济学》、《晋商商帮发展》、《宁波帮》、《金融服务礼仪》、《银行信贷规则》等10余部资料。自行制作视频资料有:《中央银行独立性主题辩论赛》、《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主题辩论赛》等学生讨论视频。
同时,在每一教学年度中穿插一些行业专家的专题报告及研讨会,以增强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我们先后组织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分析》、《宁波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之路》及《中工商银行的发展》等多个主题研讨,通过这种研讨方式让学生更接近身边的经济现象。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邀请了宁波金融领域内的一些专家及金融机构高级领导就金融实务给学生作讲座,例如有:中国人民银行宁波支行殷兴山行长、中国保监会宁波保监局吕碧琴局长、宁波银行对公业务部林文杰总经理、太平人寿宁波分公司周国华总经理等人。
3.2 课程地位
《货币银行学》是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有货币、信用、利息及利息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需理论和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对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所有专业课的选修课,本课程中的货币及其货币供求、信用、利率理论部分,是整个金融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石,以后的学习中,没有后续的专业课进行深化学习;本课程中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部分,后面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进行细化、深化学习,本课程直接给这些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框架。对其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基础。
3.3 目前还存在的不足
(1)本课程配套的扩展性资料、辅导材料、练习题集等教学辅导资料虽然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完善。
(2)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较少。
(3)教学效果监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4)原先制作的教学网站功能不足,后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制作,但由于其结构与学校服务器所要求的结构有冲突,难以在教学中运用。现正在修改,下学期可投入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