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

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

时间:2023-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民营企业: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一、民营企业要依据国情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组合与配置的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依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产生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

第三节 民营企业: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民营企业要依据国情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组合与配置的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依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产生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

从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经费投入的不断上升与技术外购比例在不断下降的情况来看,这并不表明我国工业企业现阶段自主研发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很高水平;也并不表明现阶段民营企业对技术外购的依赖度已经减弱。就我国目前的自主研发的经费投入来说,全国的R&D经费仅仅相当于国际上一个大企业的经费投入。因此,就现在的发展阶段而言,要依据国情优化整合技术创新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既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据成本和效益的比较来确定。

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往往十分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50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100个立项中大约只有5个能够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10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1~2个具有商业价值。[4]也就是说,在100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他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么,在最前沿技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许多实证研究发现,拥有核心技术、领导世界技术新潮流的全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甚至经常是亏本的。

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在资金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的情况下必须在资本密集度很高的产业上采用资本密集的技术来生产。处于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就应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进入到一些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劳动力使用比较多的产业区段。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建了汽车产业、重机产业、重化产业,但是我们建立了以后就停留在那个技术水平,10年以后就变成了古董。为什么?我们付不起和发达国家同样的研发成本。

我们现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很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产业上有优势并继续生产,我们就成了全世界这个产业的领头羊了,这样的产业要技术进步,就只有靠我们自己来搞技术研发。例如,以电视机的产业为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是最先进的,当时重要的技术研发,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发明都来自在美国。到了60年代以后,美国退出电视机生产,日本成为生产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所以,60年代到80年代电视机的技术研发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到了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退出家电产业,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彩色电视机的新技术也更多地来自于韩国。相信未来,中国会取代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那时候越南也可能生产彩色电视机,但是,我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越南高,彩色电视机或是VCD、DVD的技术创新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研发。所以,在某个产业上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决定于有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相同的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的话,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必须自主研发。

总之,今后一定时期内,我们应当采取理智的发展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技术创新的模式,合理地进行技术创新成本的分配,综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新型民营企业面临的九大挑战

(一)挑战一:科技投入能否大幅增长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二)挑战二: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何时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三)挑战三:自主产品为何“叫好不叫座”

“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维艰。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挑战四: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谁来承担创新重任

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

(五)挑战五: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创新指标能否成为科研指挥棒

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大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

(六)挑战六:浮躁之风挥之不去,创新文化能否觅得一方净土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

(七)挑战七:我国企业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八)挑战八: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能否觅得培育空间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问题,成为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九)挑战九: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瓶颈,关键技术能否提供支撑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需求,科技能否提供坚实支撑?在众多科技领域中,应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技术危机”已经凸显

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难得机遇,通过主动承接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大潮,中国在短短20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一个新的庞大的加工制造中心,制造水平确有较大幅度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目前存在着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过于依赖引进技术、创新技术不足三大技术软肋,市场繁荣出口红火的背后潜伏着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长期危机,已经显现出制约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若干征兆。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个形势,津津乐道于“中国制造”行销世界的增长奇迹,仍然固执于抱残守缺,如果我们对目前十分突出的技术“奶头乐”局面无动于衷,安之若素,那么,自主创新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国制造”,说得难听一点,就有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殖民地”的同义语、代名词。

理性的人们,透过出口繁荣的表象,是不难发现“中国制造”背后日益显现的“技术危机”的。这种危机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那些遍销海内外的“中国制造”总体上是依靠模仿技术建立起来的,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卖不出好价钱。为了走出去不得不竞相杀价,薄利多销。结果,“中国制造”不仅成了“便宜货”的代名词,也被海外视为“倾销”的同义语,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制裁不断。

二是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中国制造”过于依赖引进技术,陷入了一种重复引进、不断引进的技术“奶头乐”局面。这种状况在汽车制造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汽车业抱着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走过了近20年的合资道路,现在却面临着既失去市场又没学到技术的尴尬,而合资公司的权力重心也正在由中方向外方转移。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507万辆,其中90%是外来汽车品牌。很多打了中国的品牌,但是背后的知识产权、真正的技术不是中国的。其原因除了外方在技术上的刻意保留外,与我们自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有很大关系。有统计数据表明,1995~2003年这9年间,我国汽车业在技术引进方面花了将近147亿元,而在消化吸收方面只投入了11.5亿元。两者之比仅为1:0.078。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其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至少保持在1∶3的水平。[5]差距是惊人的。

三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1996年至2003年这8年间,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用于自主创新的经费支出大约是2,873亿元,而同期花在引进技术上的经费却超过了2,290亿元。尽管花费了巨资搞技术引进,但同期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却只有150.5亿元。自主创新投入和消化吸收投入强度的严重不足,使得中国制造始终难以摆脱依赖外来技术的局面。

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也不是以市场换技术就能换来的。上述活生生的事实与冷冰冰的数据就是这一结论的最好注解。

四、民营企业的科技使命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发展了的民营企业也应注重对社会的回报,要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当代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不仅体现企业经营者个人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追求,更是塑造中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两个层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层次是指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在于为股东创造利润,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同时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社会责任的更高层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的尊重,这既体现在对企业内部员工,企业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体现在企业外部,讲究诚信、尊重消费者的利益、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体现在企业奉献社会,如积极参与社区义务劳动、捐资助学、帮贫扶困等社会公益事业。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经营者个人的道德水准,更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也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主动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经营者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保护和不损害社会和自然环境,作为企业的基本职责来加以重视。

民营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既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其科技创新体系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民营企业引进国外技术,但缺乏技术开发力量,而且引进以后对研究院、设计院保密;而真正有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能力的研究院、设计院,人才济济却只能靠通过搞国家下达的课题养活自己,研究成果不能变成产业成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突出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使民营企业能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科技创新战略,主动和研究院、设计院及高校结合,使自己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因为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方面,民营企业具有把选择适合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科技创新的条件。在使民营企业成为决策主体的基础上,还要使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根据国际经验,民营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低于3%意味着这个民营企业没有竞争力,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应该达到10%[6]。以国内极具发展潜力的海尔集团和华为公司为例,海尔集团由于重视技术开发,已从一个街道集体小厂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上千亿元的跨国家电民营企业,其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开发队伍,拥有专利3,000多项。在通讯行业居全球技术发展前沿的华为公司,其成功的关键也是重视技术创新,全公司2.3万名职工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有1.3万人,去年技术开发投入45亿元,占销售额10%。民营企业成为决策、投资主体创新出科技成果,国家、社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手段,使之成为收益主体,从而激发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使科技创新良性循环,从而增强民营企业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民营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技术和海外销售渠道依赖外方,外方在实际操作中控制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大权,左右了产品定价权,合资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蚕食,利益不断向海外转移流失,“中国制造”的产业地位被定格在国际分工的生产环节和产业价值链条的低端,不得不靠所谓的技术“奶头乐”来挣一点“打工钱”“血汗钱”“辛苦钱”糊口。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产业技术升级又很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国内市场出让过多,海外市场门槛又花样抬高,贸易环境日趋恶化,“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蚕食,财富分配结构进一步畸形化,使得广大普通群众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GDP增长的速度,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动力不足症状日益明显,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累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自主创新不足,中国制造难以摆脱产业链低端地位,市场同质竞争激烈,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很难长期保持。据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所分析出的结果,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起码还能持续3至5年,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判断,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至8年之后消失。如果劳动力价格优势不再,“中国制造”将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努力摆脱技术“奶头乐”状况,走自主创新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注释】

[1]资料来源:央视《决策者说》,www.x i n h u a n e t.c om,2 0 0 6年1月1 1日。

[2]资料来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资料来源: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自主创.《财经界》,2006年第10期摘录。

[4]资料来源:林毅夫,《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经济参考报,2003年9月3日。

[5]资料来源: http://www.zgxxb.com.cn

[6]资料来源: http://www.pinsou.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