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再认识
一、技术进步对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
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使技术成为决定国力的最基本因素,迅速改变着全球产业结构,决定了民营企业竞争格局和利益分配。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应该就科技革命对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有一个再认识。
首先,信息技术以无与伦比的扩散能力,使它越来越成为产业和民营企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民营企业间的竞争已由单元竞争转向整体竞争。民营企业过去关注的往往是自身的技术能力,而今则要看由产业链连接的整个网络的技术水平;过去主要是看组织管理本民营企业的能力,现在则看参与、组织和管理所在网络的能力。
其次,技术对资源有替代作用,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赋予各个产业部门以新的内涵,引起相关产业、传统产业的科技革命,并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了全新的增值空间。
再次,技术发展促进了产业分工模式的变化。产业链各环境可以分离,研发全球化程度提高。一个民营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开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但掌握相关技术信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掌握技术集成能力,则成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第四,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技术投入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比任何硬件投入收益更高,但风险也更大的投入。技术投入产生效益所需要的条件比硬件投入产生效益所需的条件要复杂得多,而且产生效益的周期较长、风险较大。政府创造创新环境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互动显得特别重要。
第五,新技术商业化的周期缩短。对市场的反映能力越来越成为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快吃慢”“小吃大”,甚至“快者通吃”的现象屡屡发生。例如从成立到拥有10亿美元资产,惠普公司用了47年,微软用了15年,Yahoo用了两年,而Net Zero只用了9个月。
最后,重大技术突破产生之初,有可能给后起国家的技术跨越提供机会。就成熟技术而言,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而对即将启用的新技术,差距就没有那么大。先进国家因存量的包袱和对传统技术的路径依赖效应,有时会犹豫和踌躇;而后发国家则可轻装上阵。两者的反差,提供了赶超的机会。如因特网、无线通讯、三网合并等。
历史上由于复杂的原因,我们错过了几次科技革命的机会,使我们的经济排名沦落到世界倒数的排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采用怎样的理念,采取怎样的战略和步骤,将影响中国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创新不同于国家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和民营企业都面临着自主创新的挑战与压力。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层面的创新和民营企业层面的创新不是简单的雷同,也就是说国家层面的创新有其特定的内涵,不可能完全由民营企业层面的创新所代替或囊括。反之亦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研发经费投入与使用、组织创新活动和实现创新价值的主体。但是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对于利润的追求。民营企业作为获取利润的载体,其各项活动的本质目标是获得利润。“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层面的创新是那种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有效供给的前提是必须保障民营企业此项创新相关的经营活动的利润等于或大于零,而不可能是为了创新本身而创新。
而且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新的技术可能并不简单意味着就是必须要大力推广的技术,是否推广这一技术还需要考虑到新设备投资成本、原有设备折旧、新业务成本收益情况、业务可靠性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所谓新技术并不意味着是民营企业一定要采用的技术或是在现阶段所需要全面采用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讲,新技术的发明者或实验者,不一定是新技术的应用者或者扩散者。
首先,政府需要有计划地投入资金来支持创新活动。国家层面的创新内容不同于民营企业层面的创新,包括政府扩大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对于创新活动给予政策支持,以及改善本国的创新政策环境等等。这种资金投入着重于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技术平台、科学普及等那些影响深刻的公共产品的产出和供给能力,因为民营企业不愿意或者不可能进行这种投入。
其次,政府要在财税、法律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政策层面有意识地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持续改善本国的创新政策环境,特别要注意采取那些能够突破现有体制存在的对于创新活动形成障碍的政策措施。比如扩大中小民营企业的创新基金规模,通过“孵化器和风险投资”体系等金融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公共科研机构与民营企业展开合作,对民营企业的普适性创新行为给予财税支持政策,落实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保护工作等。
因此,对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经济活动,我们可能没有必要对这种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民营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毕竟属于民营企业微观管理的范畴。同时,为了给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民营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需要从政府、社会和民营企业三个层面入手,给民营企业这个重要的创新主体予以支持和鼓励,由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与制度保障,由社会提供倡导创新的氛围,由民营企业提供人才、资金与组织保障。
只有大家在倡导创新的理念指引下,在自己可以控制和负责的领域密切配合下,才可能最终形成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和服务对象、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持续投入的自主创新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