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进技术跨越机制

引进技术跨越机制

时间:2023-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引进技术跨越机制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形成和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一定要求自己去开发所有先进的技术,善于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同样也是可行的。据统计,1950~1980年,日本共引进36,000余项技术,支付引进费115.98亿美元。资本的投入决定技术跨越的幅度。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产业研究院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韩国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创新能力非常高。

第三节 引进技术跨越机制

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形成和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一定要求自己去开发所有先进的技术,善于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同样也是可行的。据统计,1950~1980年,日本共引进36,000余项技术,支付引进费115.98亿美元。其引进项目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任何国家。日本的技术95%是引进的,只有约5%是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的不断涌现,使相关技术领域原有技术形态在尖端技术、中间技术、初级技术、原始技术梯度排列中,呈现出相对后移且被加速淘汰的态势,其引发的直接效应是导致技术转让费用大幅度降低,这为后发国家引进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创造了历史机会。

一、引进技术跨越的涵义

引进技术跨越是指技术跨越主体通过有选择、有步骤地引进技术,并通过反求工程而在消化吸收之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而实现的技术跨越。

日本钢铁部门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多项先进技术,如美国和前苏联的高温高压炼铁技术、法国的高炉喷吹重油炼铁技术、奥地利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联邦德国的熔钢脱氧技术、瑞士的连续铸钢技术以及美国的带钢轧机等,然后在充分消化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革新,不久就研制成功了氧气顶吹转炉废气回收利用方法和各种表面处理钢板技术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对本国的钢铁工业进行了彻底的技术翻新和改造,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钢铁技术体系,而且用经过改进的新技术反过来再向外出口,转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二、引进技术跨越的机理

“引进跨越”源于技术——经济的演进过程中,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后发国家或地区可通过时间的压缩或幅度上的跨越形式,实现技术赶超,有人称之为“时间递减或幅度跨越”规律,即后发效应在幅度相同条件下的时间缩短,或在相同时间下的幅度跨越。其实施是基于反求工程原理。一般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是,一项成果或技术先从基本原理的研究开始,经过原理的应用,开发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形成产品。而反求工程的模式是,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开始,按相反的顺序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即操作技术→维修技术→现场操作管理技术→生产技术→设计技术→研究开发。

引进跨越时,引进技术的目的不是尽快获得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以引进的技术为杠杆,以引进技术项目选择点作为支点,以资本为动力,来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实现技术跨越。资本的投入决定技术跨越的幅度。要想实现引进跨越,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本,如果研究与开发投入不够,则不能消化吸收或消化吸收力度不够,不但不能够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反而会导致引进追赶落后之陷阱。

通过引进实现跨越,其先决条件便是反求工程的周期要小于技术的创新周期,也就是说后进者若要产生后发优势,必须具备以下前提: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周期足够长,使得模仿者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消化新技术,并结合自身优势去进行改良或创新。这点从日本与韩国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虽在20世纪80年代前,工艺创新成绩斐然,但从其引进的新技术和产品的特点来看,这些大多集中在重工业和重加工行业,其生命周期长,可以获得较长的模仿红利。

三、引进技术跨越的实质——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

引进技术跨越的实质是在原有资源与新技术的整合基础上,从模仿创新到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即后发国家通过“获得——消化吸收——改进”三阶段的努力,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个过程与发达国家产品的创新竞争、主导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创新、定型、工程管理完善的过程比,走的是相反的道路。日本便是沿着这样一条技术引进→自主开发→独创性的自主开发→个性化、创造性的自主开发→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道路而成功实现跨越的。

(一)模仿创新的时机

在创新动态过程模型中,其发展阶段依次是流动阶段、转换阶段和特性阶段,其间产品创新随着主导设计的逐步确立而不断递减,工艺创新的频度随着竞争的加剧而不断加大,又最终因工艺的不断完善而逐步递减。

在产品性能尚未完善,主导设计尚未明确的流动阶段,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且市场尚未全面开发,技术壁垒较高;而在特性阶段,市场容量开始萎缩、市场进入急剧增加,而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空间都很小,且新一代创新产品即将出现。因此较为理想的时间区段是转换阶段的中期。在此阶段,消费需求被迅速激发,市场容量急剧扩大,产品技术也开始稳定,主导设计趋于成熟,对于产品创新、技术改进仍存在一定的空间,而工艺开发与工艺创新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韩国许多公司恰是在此阶段开展卓有成效的模仿创新活动,在选择研究开发的重点时会选择能在市场上迅速获得成效的项目上。针对顾客注重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特点,通过加大力度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工艺的完善与改进,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韩国公司正是在消化和吸收日美的集成电路生产技术之后,加大力度研制新的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半导体供应基地。

(二)模仿创新的过程

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除在大规模地引进它所需要的国外先进技术外,如蒸汽动力、炼铁、运输、机器制造等,还根据本国的资源特点而加以利用和创新,如将从英国引进的蒸汽机,首创地用于船舶上,使水路运输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头。在机器制造业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从单项引进工作母机,到发展组合技术、系列化、标准化以至整个行业的生产自动化,使之成为美国在十九世纪末叶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柱。

技术跨越方与技术供给方在产品成本和性能质量上存在着差异。正如三洋电机公司已故社长井植薰在总结其技术经营思想时曾说:“三洋电机在技术经营道路上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在产品研制中,充分运用现有技术,挖掘设计潜能。也就是说,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经营思想向以技术为核心的经营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开拓成熟制造技术的运用深度和广度,是民营企业战胜世界性经济衰退问题和国内产品滞销问题的重要手段。”

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产业研究院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韩国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创新能力非常高。他们所经历的恰是一个模仿创新、渐进创新的过程。

(三)自主创新

日本、韩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而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过程,日本通过大量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将主要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工艺改进、产品性能完善、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巨人”。但一项研究表明,从1945~1970年间的世界110项重大创新中,美国占74项,日本只有4项。而韩国也有类似问题,如韩国半导体产业技术方面,设计的自给率、材料自给率和设备制造技术的自给率分别为40%、10%和4%。[1]只有存贮器件芯片的生产技术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充分暴露出日、韩在原创技术储备上的不足,致使其技术结构失去平衡。一国经济的真正强盛最终是建立在技术自主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若干重要产业领域具备了从事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成功地进行率先创新时,一国的经济才算真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鉴于此,日、韩在随后时期,从进一步加快掌握吸收新技术的生产和管理诀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开发能力,在一些领域进行产品创新,真正实现其跨越的目标。

在开始阶段,现代、大宇、起亚等分别从日本的三菱、本田等引进技术,后来就独立自主开发生产轿车。1970年,当现代与福特汽车公司商谈技术合作协议时,福特汽车公司提出要拥有60%的股份,现代汽车公司认为这样今后会被对方捆住手脚,无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因此谈判破裂。现代汽车采取技术合作的方式,由日本三菱汽车公司提供发动机技术,韩国自己动手制造汽车。1974年10月,自制率达95%的“小马”牌轿车面世。1976年开始批量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汽车公司已能独立设计先进的轿车车型。目前获得国际汽车界一致好评的索纳塔Ⅱ型轿车,就是现代汽车公司独立开发生产的。韩国汽车专家认为,在引进外国汽车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消化引进外来技术,为我所用,独立自主地开发轿车。

技术跨越是后发国家或地区赶上或超过技术领先国家或地区所必须的战略选择,在制定与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时,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根据自身的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能力等资源因素,选择切合实际的跨越模式。通过引进技术,并以引进技术为杠杆,通过实施反求工程,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技术跨越,是有效和便捷的方式,从产业看,引进技术跨越模式更适合传统产业。在引进技术跨越模式中,关键的是引进项目的选择、跨越主体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能力、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能力和实际投入的状况。强烈的目的性和赶上或超过技术领先者的动机是实现技术跨越目标的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