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邱章泉[摘 要]以猪禽为重点的福建省畜牧业发展迅速,呈现了产量不断增加、产值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制度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呈现了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明显特征。

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邱章泉

(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福州350003)

[摘 要]以猪禽为重点的福建省畜牧业发展迅速,呈现了产量不断增加、产值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制度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呈现了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明显特征。但同时也出现了动物疫病、质量安全、饲料短缺、养殖污染等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本文提出了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福建;畜牧业;持续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不仅扭转了畜产品短缺的局面,而且已经从家庭副业的补充地位发展成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支柱产业。但是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1福建省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1.1产量不断增加,保障有效供给

在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从1995年到2006年,肉蛋奶总产量从135.93万吨,发展到264.7万吨,增长了近2倍。其中占大头的生猪出栏从1000.84万头到2229.36万头,增长2.2倍。2004年开始,生猪告别调入的历史,2007年外调到广东、浙江等达300万头以上。同时,外销肉鸡也达3000万只。

1.2产值不断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畜牧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也很大,从1995年的144.4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79.7亿元,增长1.93倍。福建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已超过20%,福建龙岩新罗等畜牧业发达的地方,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农民从畜牧业中增加的收入明显提高,牧业收入从1995年的126.47元提高到264.41元,增长2.1倍,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1项来源中,除种植业收入外,稳居第二。

1.3质量不断提升,确保产品安全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动物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2007年福建省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共抽检了生猪尿样31047批次,检出盐酸克伦特罗阳性23批次,阳性率0.07%,比去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超过抽检阳性率控制在0.5%以下的目标。农业部抽检的福州、厦门城市猪肉“瘦肉精”连续多年保持零检出率。厦门银祥猪肉和龙岩森宝禽肉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1.4制度不断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福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制度创新,前几年莆田、诏安等地发现禽流感疫情,福建在全国率先推行动物疫病免疫制度;在全面推行禽流感强制免疫面临防疫人员少的问题,在上杭召开会议,确定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制度;为防止省际间动物疫病的传播,以省政府规章的方式确立了畜禽准调证明制度;这些制度有效地推动了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近年福建省畜牧业发展几个明显的特征:

2.1规模化

据农业部门统计,2007年福建省生猪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化率达77%,其中饲养3000头生猪的场户达600个;蛋鸡饲养500只以上规模化率达89.5%;肉鸡饲养2000只以上规模化率达81.5%,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省畜禽养殖已经从农户散养为主进入规模化饲养占据主导和主体地位的时代。

2.2区域化

在规模化发展以及资源禀赋和技术经验综合作用下,畜牧业区域化特征开始突显。福建省龙岩市、福清、延平的生猪;光泽、永安的肉鸡;南平的奶牛;三明的肉牛;漳州的奶水牛;莆田的禽苗;连城白鸭、大田肉兔、长汀河田鸡;厦门、福州、泉州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就是在规模化前提下的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

2.3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迅速,涌现了如光泽圣农鸡业、延平长富和大乘奶业、福清光阳蛋业、洛江和昌鸭业、晋江福马、厦门银祥、新罗森宝、宁德南阳等一大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目前福建省畜牧产业有19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农牧龙头企业。

2.4生态化

福建省一些畜禽养殖企业遵照循环经济的原则,探索和实践养殖污染治理的有效方式,促进生态养殖。这些有效方式包括:光泽圣农鸡粪发电的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尤溪光华猪沼林(果、菜、菌)消纳模式、莆田优利可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模式、莆田天怡环保干式无污染养殖模式、莆田鑫鑫养猪闭合式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以及福建省养殖企业普遍使用的沼气技术。

3当前制约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动物疫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尽管福建省畜牧业规模化程度高,但是散养户点多面广,在短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由于其生产及防疫不规范,防疫难度大。加上候鸟威胁大,病原污染面广,活畜禽调运频繁等因素,疫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3.2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尽管福建省畜禽产品质量在全国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后有很大提高,但是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残留等问题在少数地方依然存在,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仍有隐患。

3.3饲料资源短缺的困扰

福建是一个缺粮省,年消耗粮食1512万吨,其中口粮803万吨,饲料粮488万吨,工业用粮208万吨,而粮食产量仅703万吨,自给率不足一半,饲料粮基本依靠外调。福建省畜牧业以猪为主,优质饲料消耗量大,世界性的粮食紧张、粮价上涨波及福建省,使饲料粮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养殖成本。

3.4养殖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尽管养殖污染治理有了不少技术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畜牧业不断发展,环境的承载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畜禽粪便尿水的排放污染日益严重,每年福建省仅养猪造成的粪污量接近6000万吨,而治理率低,治理率不到三分之一。福建省生猪年出栏50头规模以上的场户数有4.7万户,通过沼气技术治理粪便污染的仅600多户。

4福建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猪粮安天下”,畜产品将与粮食一起成为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从“奢侈品”和“保健品”转变为“必需品”,畜产品消费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因此,畜牧业将成为福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其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关键要针对制约因素,扬长避短,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1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4.1.1扶持规模化养殖

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有规模,才有效益,才便于疫病防控,才谈得上产业化。福建省规模化养殖已经走在全国前头,但散养点多面广的局面仍然存在。要继续扶持规模化养殖,因地制宜,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不断减少散养比例,使规模化成为常态。同时,大力调整畜牧业养殖结构,据统计,2007年福建省牛羊肉产量5.3万吨,仅占肉类产量的2.5%,明显偏低,山地多草资源丰富的优势未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扶持草食动物的发展,这样也可以减轻饲料短缺的压力。

4.1.2推行标准化生产

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标准,畜禽产品才可优质化,才可创造畜牧业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也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近年来,福建省每年扶持12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也已经连续两年补助部分标准化场,提升了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但在推行标准化生产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尽快制定、修订相关标准,将市场对畜禽产品的具体要求,量化为生产者可以掌握的标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行业准入制度,检测监督认证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等。同时,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促进畜禽育种和资源保护。

4.1.3实行产业化经营

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畜牧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和农民实现合作共赢。当前,国家政策和市场因素都十分有利于产业化经营,要以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为前提,继续扶持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在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帮助农民进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措施,也符合WTO的支持政策框架。

4.1.4实施工业化运作

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畜禽产品数量丰富、需求基本满足,工业化运作拉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显得日益突出。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和管理畜牧业,借鉴工业组织形式,推进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借鉴工业融资方法,开展畜牧业资本运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借鉴工业市场营销,打造畜禽产品现代物流,推进营销方式创新。同时,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加工企业集团,提高加工业产值比例。

4.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

加快构建网络建设、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工作主要有:(1)加强免疫。免疫是当前防控动物重大疫病的主要措施,对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瘟四个国家强制免疫病种,要按照农业部“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的要求,落实到位。同时,对非强制免疫的病种也不能掉以轻心,因地因场制宜,视情开展免疫。(2)做好监测。监测是检验免疫效果及免疫工作是否到位的有效手段,适时开展监测,把握适当的监测面和监测频率,并及时汇总、分析和报告,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3)强化督察。督查是上级职能部门对下级开展免疫工作情况的督促和检查。近年来,各地已经创造出行之有效的督查方式和方法,对免疫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不断总结和完善督查机制,使之形成制度。(4)演练预案。根据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分级原则,省级及其以下的相关政府和部门尤其要抓好预案的演练工作,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4.3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3.1加强投入品监管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引导和指导养殖企业科学用料、用药。加大对“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苏丹红、“蛋白精”等的监管力度,源头把关,倡导健康养殖。对福建省23个重点城市的牲畜定点屠宰100%实施“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的监管。

4.3.2加强流通过程监管

贯彻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县级以上城区屠宰率达100%,乡镇达95%以上,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推广石狮等地商品畜禽集中屠宰、集中检疫、白条肉上市的经验,引导科学消费,减少活畜禽流通。规范批发市场交易方式,加大对活畜禽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省际间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的检疫监督工作,预防省际疫情传播。

4.3.3建立可追溯体系

全面推行新型二维码耳标,做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福清、新罗等地推行移动智能识读器的配备、数据录入、系统建设等工作,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逐步扩大推广范围。

4.3.4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依法严厉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严禁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引发畜禽产品安全问题。在福清、晋江、龙文、芗城、新罗、上杭、永安、邵武8个县(市、区)以及重点乡镇设立简易病死动物处理池,开展不同类型动物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

4.4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

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把畜禽粪便当作废弃物处理的做法,而是把畜禽粪便当作资源进行再利用。这样一改变,畜禽粪便就不是废弃物,而是可再生资源。畜牧业应用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治理污染,关键是“变废为宝”,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规模。福建省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较高,已经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当前要做的事情,主要有四项:一是立法规范。国家已将《循环经济法》列入立法计划,福建省可以依照上位法,制定《福建省循环经济实施条例》和《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实施办法》,以法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农户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建立畜牧业污染治理的监管机制和治污不达标养殖企业的退出机制。二是制订规划。职能部门结合实际,从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投入品减量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制订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的目标、重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三是宣传发动。循环经济是新的概念,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对公众尤其是生产者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宣传到位,发动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就会事半功倍。四是推广技术。技术推广部门要按照职能,探索和总结实践中已经成熟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重点在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方面,总结技术经验,组织推广应用,促进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2007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农村篇)》,福建人民出版社。

[2]2005年10月出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3]2008年6月1日,《中国畜牧兽医报》第3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畜牧业的有效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